本篇文章1726字,读完约4分钟

2015年是资本市场大起大落的一年,中国经济也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在此背景下,11月27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15)年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会议期间,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信军与《证券日报》记者分享了海外M&A“一个动力、两个错位、三个本土化”的经验。与此同时,他还指出,在当前降息周期下,提高企业在资产方面的盈利能力是关键。

梁信军:中国企业出海“扫货”不能只贪便宜

去海边买买买

目前,中国经济确实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在这场战争中,如何打破游戏,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寻找新的机会,无疑成为所有上市公司面临的问题。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在未来15年内,中国企业可能会频繁在全球市场进行并购,促使中国电力嫁接全球资源。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将面临海外并购的“买买”浪潮。

对此,梁信军也表示赞同:“今天大家都说买就买吧。事实上,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时间里,我们从复星开始投资海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近46个海外合作伙伴,但总共只投资了16亿元人民币。可以说,大规模开发人,小规模投资。五年后,我们的规模逐渐扩大。”

非常危险的是,一些中国企业习惯了昂贵的国内资产,当他们放眼海外时,这些资产非常便宜,于是他们开始了“扫荡商品”的模式。事实上,“买后如何消化”和“是否买对”也是中国企业未来海外投资将面临的两个问题。梁信军说,从复兴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三个经验:

首先,一种驱动力。复兴将坚持海外投资,不会购买任何不能从中国增长势头中获益的东西。“例如,在海外投资汽车电子产品在中国既便宜又有用。当然,你必须明白中国的力量是什么。在我看来,中国权力的未来是消费,也就是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消费。”。

第二,两个不匹配。“首先,海外消费资产价格便宜,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上涨;其次,海外资本成本低,而中国的资产回报率高。此外,a股估值较高,而中国股票估值较低。想想这种不匹配,然后想想如何在不匹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第三,三个本土化。“投资平台应该本地化。例如,如果我们目前在海外有超过2000亿元的保险,那么我必须分配10%的房地产,但这10%必须分配到欧盟、英国、日本和美国,所以我在日本购买了排名第五的房地产基金,在英国购买了排名第十二的房地产基金。它们并不昂贵,但项目的准确性比我们的高,这可以快速提高效率。”

梁信军:中国企业出海“扫货”不能只贪便宜

此外,梁信军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有必要选择一个周期来买东西。“一般来说,应该在弱周期买入,在强周期卖出或融资。目前,由于需求不足,大宗商品和许多行业显然都处于疲软周期,因此是时候从宏观角度购买它们了。”

提高资产方面的收入

另一方面,自今年年初以来,央行已经五次降息,因此可以说,新一轮降息周期已经到来。此时,在降息周期下,上市公司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降息的环境下,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在资产方面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提高资产方面的收益。梁信军认为,复星非常擅长通过投资提高收入。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比如在保险方面,复星加入之前,我们投资的四家海外保险公司都差不多,税后净息差相当于总资产的1%;复星经过一年多的经营,基本可以达到3%,税前利润增加2个百分点。此外,我们不依赖激进的资产配置来提高我们的业绩。即使我们的净收入增加了2%,我们的固定收入比率也肯定超过70%,我们的股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各占10%-15%左右。”

梁信军:中国企业出海“扫货”不能只贪便宜

然而,他也承认,在资产方面,复苏做得还不够,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现在正在健康和幸福领域投资尽可能多的资产。目前,在我们3500多亿元的总资产中,健康快乐资产约占37亿元,这一领域的利润每年增长50%以上,所以我们将继续投资,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寻找发展机会、布局、控股和形成生态圈产业链方面。

梁信军:中国企业出海“扫货”不能只贪便宜

另外,对于一些工业生产企业来说,梁信军认为,这个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每天都在思考创新和改革是没有用的,只能自动削减房地产。“一些工业生产市场正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和南亚。想象一下那一年的情况。十年前,把汽车厂和电视机搬到中国的日美企业还活着,坚持要在欧洲建汽车厂,但是卖汽车的企业基本上死了。因此,未来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十年前欧美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那就是出海。”。

标题:梁信军:中国企业出海“扫货”不能只贪便宜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6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