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84字,读完约3分钟
北京2015-05-07(中国商业电信)-近日,一起因学历造假引发的劳动争议引起了广泛关注。陆某持假学历、假资格证书,骗取公司与其签订《高级技术人才聘用合同》,税后年薪高达54万元。经核实学历造假后,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决确认双方签订的合同无效,并要求赔偿损失和返还工资共计236万元。从法律角度看,这是一起普通的劳动争议案件。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足以引起人们的反思。
为什么学术欺诈如此猖獗?
从几年前唐骏的学历事件到现在的鲁事件,虽然看起来是不劳而获的人性,但客观地说,它实际上是人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得不做的一种手段。同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过于依赖学历和文凭,这也助长了文凭价值大于技能本身的长期观念。然而,真正的罪魁祸首不是那些假学历的学生,而是那些利用各种虚假宣传或低价诱使学生犯错的坏机构。
近年来,由于国家的严格控制,高校以往的违规操作行为得到了遏制。然而,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教育机构以各种标志宣传假文凭。地铁广告、qq弹出窗口和网页上充斥着荒谬的广告,比如你是否想要真正的教育。非法组织出售文凭的行为贬低了本应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育。如果1980元能让你得到一份好工作和高薪,有多少人愿意在寒窗下苦读几年?
对于这种教育混乱,相关部门不能完全依靠行业的自我约束。除了对正规院校的控制之外,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惩罚教育行业中的不良机构?是否应该建立一个独立的观察机构来监督教育行业并制止这种行为?归根结底,造假和卖假货都是利益驱动的。如果没有积极而严厉的措施,恐怕很难震慑不法之徒。
技能提升应该是人们获得文凭的主题
笔者认为,要使学历教育健康发展,除了有关部门要打击文凭造假外,高质量的教育机构也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的责任。如今,互联网技术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便利,通过网络教育获得国家认可的文凭已经非常普遍。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人们对文凭的态度,教育部批准的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宏成学习中心的教师将在学生每次面对咨询或注册时向他们详细解释申请政策,告诉他们如何辨别学历的真假,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专业,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些东西,并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种行为也以实际行动告诉学生,用汗水和勤奋换来的真正的文凭和真正的技能,远比用空的一篇论文换来的假文凭要多得多。
当前,我国人才由知识向技能转变势在必行,学历造假将越来越站不住脚。但是对于人们的指导,仅仅依靠教育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激发人们的技能提升欲望,让社会和企业更加理性地对待文凭,假文凭才会失去市场,偷鸡的闹剧才会重演。
标题:“学历造假”被揭穿反遭索赔 谁之过?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7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