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49字,读完约4分钟
在消费电子领域,关于成本和利润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国内外的节奏似乎也不同。虽然国内硬件制造商每天都在喊“赔钱赚钱”,但海外硬件制造商从硬件本身赚取巨额利润,但背后的真相并不那么简单。 最近,著名的耳机品牌beats在applewatch的表带获得3300%的巨额利润后遭到枪击。
经过一位外国工程师的拆卸和计算,售价199美元的beatssolohd耳机的材料成本估计只有16.89美元,其中包括4美元的包装成本,高于任何一个单独的组件。同时,由于它是一种成熟的大规模生产产品,即使把在R&D的投资、物流和零售包括在内,它的综合成本也只有18美元。但这种粗略的对比也遭到了业内许多人的质疑!
在消费电子领域,关于成本和利润的讨论从未停止过,国内外的节奏似乎也不一样——虽然国内硬件制造商每天都在喊“赔钱赚钱”,但海外硬件制造商从硬件本身赚取巨额利润,但背后的真相可能没那么简单。这实际上是两个命题,不信你看。
国内制造商真的亏本销售硬件吗?
日前,周带领新编辑的《七酷大神》与小米展开价格战,将原价544.58元的《大神》f12gb版降价至499元,目标直指同等价格的红米2a。好的一面是,每个人都在喊着亏本出售;俗话说,没有人会做一个真正的亏本生意,如果他们没有卖得好。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三种情况:
你认为他亏本出售,但他不是。
典型的例子是小米。
2011年小米发布第一款手机产品时,很多人认为其1999元的零售价低于当时的成本。据供应链利益相关者估计,这款产品采用高通双核处理器,夏普的4英寸显示屏和后者的800万像素摄像头,很容易就能超过200美元(按当时的汇率计算,约为1300元人民币),加上R&D、物流和营销的费用,小米的利润实际上很小。
与此同时,从发布到销售的半年周期,即疑似饥饿营销的预订购买模式,也被认为由于成本和容量问题而无能为力。
然而,雷军在随后的一次采访中也承认,尽管很多组件都是不可压缩的刚性成本,但以网上购物渠道为主的小米,可以大幅降低营销等弹性支出。“我们不应该赔钱。”
2.你认为他在硬件上赔钱,但实际上他在配件和服务上赚得更多。
典型的例子是乐视。
一方面,贾悦婷曾宣称自己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布bom并以量产成本价销售的手机制造商,同时还提出了硬件不赚钱甚至免费的口号。
另一方面,乐视移动总裁风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的手机业务并非没有钱。“传统手机制造商纯粹是靠硬件赚钱,而硬件既不赚钱也不赔钱。乐视移动是一家互联网公司。我们为用户提供的不是硬件,而是移动互联网系统。我们不仅销售硬件,还开始服务和运营用户。内容应用程序和服务收取合理的费用,以形成一个闭环的生态业务支持,因此没有关于手机支付多少钱的理论。”
让我们不要谈论上面的陈述,但是乐视确实已经收取了很多内容服务费。虽然超级手机起价是1499元,但需要支付190元的全屏幕影视会员费进行抵消转换;超级电视和乐视盒是一样的。
3.赔钱就是站着赚钱。
典型的例子是红米和小米之间的逻辑。
在红米的帮助下,小米凭借“为热而生”的硬件运营三郎太,成功进入千元机市场,并极大地扩大了用户群。从那以后,小米手机开始发售,起价为2299元,其最高版本已达到2999元。作为国内手机品牌,这一定价将直接面对苹果和三星等国际巨头的竞争。然而,从用户规模和巨大的更换和升级需求来看,小米手机的销量也相当可观。
类似的案例包括华为,其以mate7为代表的中高端机型成功帮助华为摆脱了价格战和低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
为什么海外制造商可以通过硬件获利?
当mi band以人民币美元的价格横扫国内市场时,基准价格为99美元的智能手镯仍然是北方79元的主流。无论是像苹果或三星这样的超级大品牌,还是像fitbit或nest这样的初创企业,似乎它们中的大多数都能从硬件本身赚取巨额利润,而其中一些,比如开头提到的那些,价格太高了。事实上,Zhidx(公共号码:zhidxcom)认为这种情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1.品牌定位和溢价能力让消费者愿意付费。
无论是华为、小米、魅族还是许多中小型智能硬件制造商,“国产产品”在制造技术上并不比苹果、三星差,甚至有些产品的用户体验更好。然而,品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内消费者仍然不容易为品牌本身的价值买单。苹果和三星共获得了全球整个行业90%以上的利润,其品牌的作用不可低估。
2.隐藏成本远远高于物料清单成本。
Bom只能表示基本的材料成本,而R&D的费用、物流和营销费用也是一个产品不可忽视的主要费用。
据虚拟区域统计,2014年英特尔在科研方面的投资高达115.3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6亿元),在技术行业排名第一,其次是高通和三星,分别达到55.01亿美元和29.65亿美元。在营销方面,仅在2013年,三星就花费了数十亿美元。
事实上,准确的产品利润信息不能简单地通过计算材料成本来获得,海外制造商较高的R&D成本、营销成本甚至人力资源成本都会对最终利润产生影响。
国内制造商真的亏本销售硬件吗?也许不是。为什么海外制造商可以通过硬件获利?也许你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然而,根据Zhidx(公开号码:zhidxcom),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即大多数消费者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我们剥离产品的成本结构,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信息,从而开发出更好的产品。事实上,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表面上的企业,而是制造业底层的铸造厂商。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它们占了很大的比重。
顺便说一下,甲壳虫乐队最初的综合成本不到18美元,在中国售价约为1400元人民币。
标题:喊着赔本卖的硬件厂商们是怎么闷声赚钱的?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6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