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16字,读完约5分钟

福建泰宁12月15日电(陈启芳)在福建省泰宁县上青乡有“豆腐疯子”。 他是回乡的大学生,在他的传承和保护下,逐渐没落的上青游浆豆腐再次闪耀,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的说明商标,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泰宁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烫金名片”。

面对“选择问题”

杨其健今年36岁。 大学毕业后,他为了谋生,带着妻子在上海奔波,开了一家学生餐厅,生意还很红火。 每天的快节奏,单调重复的生活,经常让杨其健困惑,觉得自己是“为生活而生活”。

随着孩子的成长,问题来了:孩子必须回到家乡入学,但如果夫妇还留在上海,孩子一定会成为留守儿童。 “保护孩子”这个词经常像针一样刺伤杨其健的心。 他不想要孩子成长的年龄,但缺乏父母的陪伴。

贫户杨美林(右一)做游浆豆腐。 陈启芳摄

考虑后,越来越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刚30岁的他放弃了年收入20万元的生意,毅然带着妻子回家乡。

记忆中的“乡愁”味道

杨其健从小就迷恋得豆腐说不出话来。 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是石臼旋转的低声、水花、穿过家乡青石巷的豆子的香味。

他记忆中的“乡愁”味道,是青游浆豆腐。 所谓游浆豆腐,既不是石膏也不是盐卤,而是用酸的隔夜浆水注入特制的木瓢中,木瓢在豆浆中慢慢游走,使旧浆和新鲜豆浆结合,凝结成精致的豆腐花。 这样做的豆腐颜色像玉一样白,又细又软。

游浆豆腐的古法艺持续了2000多年,以前是青乡家家户户的传家宝,陆续养活工匠。 但是,它必须完全由纯粹的手工制作,在现代节奏快的社会中,被多个上青人放弃,走向没落。

古法艺乘坐“观光巴士”

泰宁是旅游县,崇际是旅游村。 把古法艺放在“观光巴士”上,能恢复光辉吗? 杨其健与朋友一起创办了福建泰宁上青游浆豆腐食品有限企业。 乡村二级政府也得到了“力量”,是游客去清溪的必由之路,建设了青游浆豆腐文化体验馆,给了他施展才能的平台。

鲜嫩的豆浆豆腐很受很多人喜欢。 陈启芳摄

杨其健知道村子里还有一点点掌握游浆技术的村民,挨家访问,邀请他们,说服他们教他们技艺。 他最初在那次冲击中成为第一名的“学徒”。

豆腐膏很好吃,但不是件容易的事。 除了体力劳动,还需要耐心。 杨其健扎进了游泳豆腐中,体会到了至今为止流传下来的技能的魅力和难度。

为了更好地混合浆水和豆浆,只能人工转动勺子500次以上,这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 加上大豆的浸渍和臼煮,整个过程需要4~5个小时,为了在早市的每天上午3~4点制作。

变身“豆腐疯子”后,杨其健不仅学会了自己做豆腐,还学会了自己拿勺子煮豆腐。 他摆出富有地方特色的“豆腐宴”,豆浆、香煎水豆腐、现炸豆腐、农家豆腐、泥鳅豆腐、豆腐乳等以前传来的料理很受食客欢迎。

也有做太多豆腐的时候,但是当天用不完怎么办? 他的“奥妙之手”“自古传承,革新不止”。 一边重复古法游浆技术,一边加工包装剩下的豆腐,独创“竹法”的薰豆干、新式豆粕饼等,更加丰富料理,受到业界的高度评价。

在大型野外美食节目《味道之谜》中,重量级“食神”二毛品尝杨其健做的薰豆干后,说“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腐”,甚至推荐挑战世界上唯一的米其林豆腐。

为了提高上青游浆豆腐的知名度,积极配合县举办的“小城过大年”“淘气节”等民俗活动,每年承办很多大型豆腐宴会。 庞大的几十到几百张桌子场面,独特的农家豆腐,你好打翻了游客。 通过他们的短篇视频等新媒体,游浆豆腐被很多人所知。

现在,“上青游浆豆腐”已成为泰宁特色农副产品和旅游产品的“烫金名片”。 年“泰宁上青游浆豆腐”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同年,油浆豆腐的制造技术列入了三明市第五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清单。

把“豆腐事业”进行到最后

这几年,杨其健把第一精力放在崇际村的豆腐坊上,为了保证料理的味道和口感,用勺子做了好几次豆腐宴会。 他在泰宁城也开了两家店,专门经营青游浆豆腐。 豆腐给他带来了每年约150万元的销售额。

在村子里,他为村民提供了近十个岗位。 然后,他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的贫困者开展技能训练。

贫户杨美林学会学习豆腐技术,很快在杨其健的豆腐坊找到了工作。 他每天上午三四点到豆腐店,可以做豆腐、游豆腐、油炸豆腐……他早上七八点能下班,一个月工资2000多元,加上公益岗位的收入,盖了新房子,“生活很好吃”。

豆腐店每年大约消费1万公斤大豆。 如何延伸产业链,丰富周边村民? 他与乡合作,成立了上青豆香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当地贫困家庭种植了500亩大豆,用订货模式高价收购,保证了自己产品的原材料质量,也提高了贫困家庭的利益。

“游浆豆腐加百年酵,咬一口就一百年了”,杨其健说,将“豆腐事业”进行到最后,让更多人重温这份乡愁的味道。 (完)

标题:“返乡大学生变身“豆腐狂人” 将豆腐做成“非遗”新名片”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0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