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24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网于7月11日电11日上午8点50分,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听到这个消息,生前的好朋友唐师写了题为“季候林离开了”的论文。 句子使我想起了与季羡林的最后相遇和季羡林生前的少量点滴。
唐师最后一次见到季羡林是在2009年6月3日下午,他去301家医院看季先生,为季老鸭写了《珠江的故事》。 6月4日清晨,唐师南下广东省,采录了《珠江故事》。 广东省红日溽暑,知道恩师的往生,唐师曾经心比冰冷。 《珠江故事》是季羡林老师给他布置这个学生的最后作业。
唐师找到了1995年自己写的文案,编纂了一点,纪念季老。
根据复印件,季老对事情认真,对人认真,对学问更认真,对任何事情都说资料,考证。 有一天,我和人民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的两位毕业生闲坐在季老先生家,一学哥哥和张中行应该说是季老同学,季老方面想了很久,认真回答。 张中行的年龄比我大,学校比我早,毕业比我晚,不是同学,是同学。 哥哥又问钱钟书的学问,季老又想了很久,说是同学,但隔行扫描,一次也没研究过。 我不能评论未讨论的东西。 这种刻板印象的认真,也许是季先生年轻时留下了美德的印记。 季羡林现在能操作8种语言,印度梵语,小乘巴里语,隋唐古土火罗文,俄语,南斯拉夫语,德语,中文。 问他最擅长哪门外语,回答应该是德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季羡林在德国住了10年,身体语言上下的功夫,很多是当时在德国建立的。
季羡林是北大史上最小的正教授,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5岁的季羡林从德国回国,很快被北大校长胡适、胡适聘为教授。 在北大初代大学问题家陈寅恪的影响下,季羡林走上了印欧古典语言的治学之路。 以后历任东语部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现在人经常说机会。 佛家被称为“因缘”。 我的一生完全是由因缘引起的。 ”。 据说梵语的“全因偶然旁听了陈寅恪先生的梵语课”。 到目前为止,说到恩师陈寅恪,还是泪流满面。 “在之后半个多世纪的燕园教育生涯中,季老在东西比较文学、原始佛教语言学、印度中世纪语言学、吐火罗语义学、梵语文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泰斗的地位。
几十年来,季老每天上午4点准时工作,直到晚上10点,都是难以置信的认真。 作为主编之一他参与了《中国大百科全书》、一百多卷《传世藏书》的编纂,目前领先标题主编1000多卷《四库全书现存目》、几十卷《季羡林文集》。 在工作中,季老给国内外写信,每封信都复活,透过勾结一生的认真。
学问和生活都是如此。 季羡林经常想起文化大革命中蹲在北大的牛棚血泪,认真写作后,提交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出版,命名为《牛棚杂忆》,意在教育国民。 认真的季节不足也因过度而遭受痛苦。 1968年成了黑帮后,辛苦生病,连走路都走不动,自己爬了两个多小时找到了医生。 凡事认真的季羡林尊根据革命的指示,自己自称“是黑帮的身份”。 意外的是充满阶级感情的医生很快改变了面貌,从春风般的温暖变成了严冬般的残酷。 脸上革命性的人道主义,不用说治病救人。
唐老师还说,1979年,我在北大国政系上了一年级,社会科学院的前辈给我带了东西,推开朗润园北侧的公寓打开木门,想起季老老师坐在千山万坛般的书堆里学习。 桌子上堆的各种参考书比我贵,书里夹着便条、卡片、各种索引,一副大学问的认真样子,我肃然起敬。 我不小心靠在沙发上,捂住了一堆睡着的猫。 季老是中国的国宝,猫是季老的传家宝。 20年弹指过去的季老还是那一年的蓝布中山装,“我保守,到哪里都这么穿”,季老猫死了,又丢了几批,那一年他撒在未名湖后湖朗润园一带的莲子已经是残荷了。 虽然岁月流逝了,但季老获得小动物,接人,研究学问依然认真。
根据文案,大概是1980年代吧。 季先生过了生日。 我在二教记得。 当时的北大校长丁石孙来庆祝,说:“我在做数学,不太懂季先生的学问,所以为此不怎么说什么。 季先生在北大一生,对他的人品,你们比我更了解。 因此,我什么都不说。 ”。
标题:【要闻】唐师曾撰文回忆季羡林:毕生认真饱尝苦头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