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48字,读完约7分钟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国际科学论文被视为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象征。然而,今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学出版社取消了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8月,德国斯普林格出版集团撤回了在其10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64篇论文,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10月,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从其5家杂志中撤回了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爱思唯尔拥有《柳叶刀》(The Lancet)和《细胞》(Cell)等知名学术期刊。
100多篇国际论文相继被撤回,伤害了中国学术界的面子和神经。为什么中国的文件被撤回?它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随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被撤回论文的作者单位的调查,代表撰写、代表铸造、伪造同行评议的国际论文“一站式”灰色产业链浮出水面。
许多专家在对中国论文的退出表示遗憾的同时,也指出中国科学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不是主流,这种退出不能否定中国科研水平的全面提高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打着“抛光”幌子的“一站式”服务:你可以花一点钱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
一百多篇中国论文被撤回,出版商给出的理由是“发现第三方系统地为这些论文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服务”。
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普遍采用的论文评议制度。一般来说,出版商会邀请论文所涉及领域的专家来评估论文的质量,并提出审核和修订的建议。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章是否被发表。
中国科协副主席、科技工作者道德和权利特别委员会主任黄博云院士告诉记者,调查发现第三方组织向评估专家提供了虚假信息。例如,使用一个人的注册电子邮件地址作为专家的电子邮件,论文实际上是在评审过程中返回给投稿人的。贡献者模仿评论者,并将正面评价发送给发布者,从而达到操纵评论的目的。
深入调查发现,虚假同行评议只是“冰山一角”。调查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些被撤回的论文中,少数作者与第三方机构签署了“光明”和“黑暗”合同:“光明”合同是指论文的语言润色服务,“黑暗”是指成果转让合同。论文由第三方直接撰写,然后转给买方。论文销售的性质非常明显。
调查显示,大多数提供国际论文服务的第三方机构在互联网上都是“语言公司”。从表面上看,他们在为英语不好的研究人员润色论文,但事实上,他们提供了从虚假的同行评议到代理写作的“一站式”服务。这些组织招募了许多既有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海归”来充当“枪手”,并根据服务项目向顾客收取数千至数万元的费用。
除了“等待兔子”,第三方机构还将根据中国核心期刊文章提供的作者信息主动出击,向具有“国际论文潜力”的文章作者发送电子邮件,寻找潜在客户。
记者从调查结果中看到,该论文的作者之一是南京的一位女医生,她有丰富的肿瘤手术经验,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由于专业评估对国际论文数量的要求,该医生多次向国际期刊提交论文,但由于英语水平低和缺乏同行评议,他经常被撤回。所以她在淘宝上找到了一个第三方组织来润色这篇文章,然后这个组织还为她提供了虚假的同行评议和代理服务。果然,这篇论文发表在著名的《诊断病理学》杂志上。
“调查显示,撤回论文中的绝大多数作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通过第三方润色、投票和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信息的行为。其中一些根本没有实验数据,而是由第三方直接编写的。”黄博云说道。
从追回资金到撤销职称,所涉作者都受到了严厉的调查和处理。
据中国科协组织的人事部工作人员介绍,在草案被撤回后,中国科协立即启动了调查机制。科技工作者道德和权益特别委员会举行了几次特别会议,并通过电话交流和对被撤回论文的作者和单位的现场访问,与国际出版集团进行了沟通,从而基本掌握了被撤回论文的情况。
“我们已经彻底调查了所有22篇论文,在撤回的论文中逐一标注了我们的资助编号。为了查明真相,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还向撤回论文的一些作者工作的单位派出了研究小组,以进一步澄清撤回论文的学术不端程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伟院士告诉记者。
“相关的深入调查仍在继续,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阳光下。杨伟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严格遵守基金关于撤回论文的规定。
首先,在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中,如果基于撤回的论文有任何支持,申请将被撤销。第二是取消最初的资助决定,并收回已经分配给已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资助的撤回作者的资金。第三,如果论文撤回涉及的情况严重,作者在3-5年内不得申请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记者了解到,一些论文被撤回的单位也对作者进行了严肃处理。中国医科大学取消了该校三位作者的教授和主治医师资格,并在网上公布。
“这些作者自律性强,纪律性差。有些人甚至没有基本的科学标准来确保同行评审者信息的真实性。参与调查的中国科协人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外,我国法律还没有规定第三方的‘科技论文服务’,行业自律组织和监管机构也缺乏,导致了论文领域的混乱。”。"
学术不端不是中国的主流。
灰色产业链何时被“切断”?
“手稿的撤回给我们学术界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再次表明,我国学术界和科学界仍面临着浮躁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失范的严峻挑战。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科学道德和学术氛围建设面临严峻形势,任务艰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韩启德说。
针对撤回文章中出现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中国科协重申了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主要行为准则,并界定了“五不”行为准则:“第三方”不撰写论文,“第三方”不投票支持论文,“第三方”不修改论文内容,不提供虚假的同行评审信息,也不违反论文签署标准。
“事实上,每家报纸都有一名记者负责联系出版社。如果投稿人从头到尾直接与出版商打交道,第三方将不会有0+的利润。这个灰色产业链将不复存在。”黄博云说道。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王乃彦院士认为,对国际论文数量的崇拜仍然根植于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理论与临床之间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我们不能把它们混在一起。我们应该强调所有的文件。”他直截了当地说,“一些外国杂志是由中国投稿人的投稿费支持的。”
杨威认为,科学道德和科学诚信建设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时间长、覆盖面广、注重实效。“从剽窃到论文的非标准引用,从一份手稿的多次提交到枪手的代写和第三方提交...新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出现。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个人品德和成长的危害。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十到二十年,把它们广泛地覆盖到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研究人员中去。还应该有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和零容忍。”杨威说道。
Elsevier Journal Publishing全球总裁菲利普·特罗根(Philip Troegen)引用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数据,称2012年纸质欺诈或涉嫌欺诈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德日位列前三,中国位列第四。“中国报纸质量的提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论文的绝对数量继续上升,论文被撤回的数量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菲利普·特罗根说。
“我国的科研论文总数是世界第二。退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多数中国科研人员的基本伦理仍然是好的。如果一些人有问题,他们应该调查和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高福院士说。
(编者:胡彦明)
标题:国际科技论文背后的第三方“灰色产业链”
地址:http://www.jcpa.cn/blgkj/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