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1字,读完约4分钟

曾经提议丰田生产系统的藤本隆宏比较了中国和日本的制造业;

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杭州生产的一款日本马桶引发了中日两国关于制造业的大讨论。

一些制造业人士说,中国和日本的制造业水平其实相差不大,但生产标准不同;其他人认为,中国和日本在技术研发设计方面存在差距。

近日,应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邀请,日本著名制造业研究专家、东京大学经济研究教授藤本隆宏来杭出席第七届全球供应链管理会议。

会议期间,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采访,讨论了他眼中的“马桶盖现象”以及背后的中日制造业差异。

谈到“马桶盖现象”: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产品会越来越挑剔

对于“马桶盖现象”,藤本隆宏觉得在他急于判断之前,应该先弄清楚它的设计和生产地。"设计和生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藤本隆宏说,日本对马桶座圈的需求很大,日本顾客非常挑剔。虽然生产地在杭州,但设计是在日本完成的,部分零部件和原材料来自日本。

事实上,有许多类似的现象。例如,日本汽车的许多高端产品仍在日本生产,而低端产品则在日本以外生产。

然而,藤本隆宏认为,我们不能由此判断产品设计的位置更差。因为,这也与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国家的生产特点有关。

他认为日本更擅长设计和制造汽车等集成产品,需要多部门协作和“多才多艺”的工人(日语中称为“多才多艺的工人”)。另一方面,中国在智能手机等分工产品上更具优势。“每个国家都有强势和弱势产业,不可能赢得所有奥运会金牌。”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马桶盖现象”,现在富裕的中国是一个强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肯定会从注重出口转向国内市场需求。

藤本隆宏说,富裕的中国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越来越挑剔。因此,在追求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企业再次追求速度是大势所趋。

谈中日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更适合中国制造业

日本制造业为什么能在基层形成整合协调优势?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工业的dna是“集体主义”。

藤本隆宏分析说,二战后日本的国内环境是主要原因。当时,日本经济迅速复苏,基层工人严重短缺。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失业率甚至是0%。

然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当时日本没有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环境迫使企业珍惜每一位员工,培养他们成为“多才多艺的员工”。一个人有多项工作,必须同时在团队中工作。这就像踢足球一样,球员可以在多个角色之间走动。

在他看来,中国的制造业是一个“分工”的参与者。这与大量内陆农村人口涌入沿海城市有关。企业不需要花很长时间培训员工,只要员工能立即开始完成单个岗位的任务。就像打棒球一样。每个玩家都有明确的角色。

“汽车行业更适合踢足球的综合球员,而互联网行业更适合打棒球的分区球员。因此,我们必须先认清优势所在,然后扬长避短。”

关于中国制造业的困境:劳动力成本已经达到日本的三分之一,但效率并没有同时提高

藤本隆宏认为,中国制造业目前正面临一个两难境地:中日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生产效率的差距却没有增加同样的数量。

他给出的数据是:20年前,中国工厂组装工人的工资只有日本的1/20,但现在是日本的1/5。对于某些焊接类型,要求高熟练程度和精细程度的工作的工资是日本的1/3。

“20年前,即使生产效率不高,低劳动力成本仍能保证中国的出口优势。”当时,中国的这一优势让同样是出口大国的日本处于劣势。然而,在过去的20年里,逆境“迫使”日本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铸造基层工厂的组织能力。

“现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增长,但日本的生产效率是中国的3-5倍,这对中国出口企业来说非常困难。”藤本隆宏说。

因此,他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向日本学习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建立生产组织能力。"中国和日本的制造业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

标题:一个日本经济学教授眼中的“马桶盖现象”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6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