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7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在诺基亚投资收购Alang后,有传言称,随着明年微软收购诺基亚手机业务禁令的解除,诺基亚很可能会在2016年秋季重返手机市场,并举出许多理由证明诺基亚有可能重返手机市场,成为手机市场的王者。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业内人士认为,诺基亚回归智能手机最重要的资本是,它仍然是手机和移动设备领域最有价值的品牌。这种理解并非完全不合理,但唯一被忽视的是,诺基亚在手机行业品牌影响力的黄金时代是功能手机时代。进入以苹果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时代以来,诺基亚品牌的影响力急剧萎缩,甚至成为阻碍智能手机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的代名词。看看智能手机相关行业的报告,提到诺基亚几乎总是负面的。
甚至在微软收购诺基亚并想更名之前,相关调查显示,多达73%的受访者希望将来在lumia设备中使用lumia品牌而不是诺基亚品牌。但是,众所周知,lumia是诺基亚和微软战略合作采用windows phone系统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品牌属性上,业界更关心的是与微软的联系,否则微软在与诺基亚的手机业务合并更名时不会保留和采用lumia品牌。
此外,据传闻,诺基亚最早将于2016年秋季重返智能手机市场。从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特点来看,除了苹果,该品牌对市场和用户都没有粘性。三星在品牌认知度上仅次于苹果,见证了智能手机行业的急剧下滑。此外,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正在转向成本效益驱动,这使得品牌忠诚度下降,这使得诺基亚仍然以自己的品牌为主要资本重返手机行业。
除了品牌,业界认为诺基亚重返智能手机市场是一项所谓的专利。不可否认,诺基亚在专利方面确实有很强的实力。但众所周知,专利通常用于战略防御。也就是说,针对采用或侵犯自己专利的制造商,他们利用诉讼来拖延对手的进度,或者通过收取专列费用来变相增加对手的成本。虽然这会给对手带来麻烦,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对手的进步,但对手的衰落并不代表其自身的崛起,否则诺基亚在被微软收购之前就已经受益于这一战略,不会陷入被收购的悲惨结局。对诺基亚来说,所谓的专利充其量只是其变革的外部原因,重要的是提高其手机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说到手机(包括平板电脑)的创新,从诺基亚之前推出的诺基亚x手机和诺基亚n1平板电脑,它们不过是安卓的定制产品,这意味着它们必须加入安卓阵营的激烈竞争。虽然这两个产品的早期市场反映良好,宣传也很高调,但最终没有追随者。据说诺基亚n1平板电脑在4分2秒内售出了2万台。两天后,诺基亚宣布n1的订单数量已经超过560,000台,然后就没有未来了。至于诺基亚x,据说预定数量超过1000万部,但没有统计到底卖出了多少部。似乎最终的市场表现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关键的一点是,我们不难看出诺基亚从这两种产品回归手机市场的产品战略。除了价格购物,似乎没有什么新东西。说到价格购物,每个人都知道没有一个制造商是中国企业的对手,三星的衰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最后,诺基亚并不缺钱。这确实很重要。毕竟,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作为一个以前的失败者,重新进入这个行业并重新找到立足之地的成本要比以前高,投资(包括产品研发、营销、渠道等)也要高。)自然需要资金支持。那么问题是,诺基亚真的像业界所说的那样好吗?据统计,在诺基亚最近宣布收购Alang后,它可能有70亿欧元的现金储备。未来,如果诺基亚的地图业务被出售,根据inderes Securities对其业务的估值为46.8亿至73.4亿美元,诺基亚的现金储备总额将达到150亿美元左右。我们很难估计这150亿美元是否足以让企业重返一个行业,并希望国王会回来。但在此之前,英特尔和微软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市场上投资了数百亿美元,微软甚至投资了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以维持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但市场效应非常小。诺基亚的150亿美元真的不是坏钱吗?
事实上,诺基亚首席执行官拉杰夫苏里(rajeev suri)驳斥了去年诺基亚将重新制造手机的传言,称诺基亚不会重返手机市场。在谈到诺基亚正在考虑重新生产手机的传言时,苏瑞指出,“我们不会重新生产手机”,但通过许可协议,诺基亚的“品牌将回归消费世界。”诺基亚品牌仍然非常强大。但是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分析的,诺基亚的品牌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所以即使它被授权了,有多少制造商愿意成为诺基亚的oem制造商呢?这不得不提醒我们,英特尔和微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苦苦挣扎。为了让intel inside和windows phone出现在oem产品中,英特尔不惜贴出oem厂商,而微软也改变了其固有的windows商业模式(从许可费到免费),但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有极少数厂商追随。
综上所述,我们相信,如果诺基亚真的如传言的那样在明年重返手机市场,它将不会上演王者归来,而可能会重蹈之前在智能手机市场失利的覆辙。
标题:诺基亚若重返手机市场,不会是王者归来,只能是重蹈覆辙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