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42字,读完约4分钟

三冲突干预的模糊性

首先,美国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是否包括钓鱼岛的态度总是很模糊。 1972年5月,基辛格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上说:“关于钓鱼岛的最好方法是不引起大众的关注。” 对于日本关于尖阁群岛是否包含在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内的问题,美国在今年5月的机密文件中表示,不是肯定回答是否包含在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内,而是可以解释为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 这里,“被说明”一词有非常深的含义。 也就是说,日美安保条约必然不包括钓鱼岛,可以“说明”为包括钓鱼岛,是扩大解释。 这是美国高级官员第一次表示对这个问题的态度,美国显然故意使这个问题变得模糊。

2009年2月26日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再次要求美国确认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但美国回避了确定表达。

年2月28日,美国国防部代理副部长( deputyassistantsecretaryofdefenseforeastasia )塞尼( david sedney )在北京表示,“美国不参与钓鱼岛最后主权问题是美国的一贯角度” 塞尼在这里只提到美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中立角度,但没有提到日美安保条约中是否包括钓鱼岛。 年9月发生“冲突事件”后,美国还没有表示安保条约是否适用于钓鱼岛。 美国国防长官盖茨只是说“我们会履行同盟的责任”,但没有表示尖阁群岛是否包括在日美安保条约的防卫范围内。 直到9月23日,希拉里终于在日美外相会谈中表示“钓鱼岛是《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对象”,但美国没有对事件本身发表见解,希望中日两国用和平的方法处理问题。 前原诚司听了美国高官表达的潜台词后说:“克林顿国务卿表示,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第5条,但并不明确是日本的领土。”

其次,美国是否介入钓鱼岛争端态度暧昧。 即使美国表明对钓鱼岛适用安保条约,也不一定希望真正卷入由此引起的中日冲突。 年9月10日,《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 nicholas kristof,中国名:纪思道)完全看不到美国为钓鱼岛与中国开战的理由。 更何况,美国不承认钓鱼岛属于日本。 美国没有为太平洋的小岩石发动战争的危险。 克里斯托弗说:“从技术上来说,日美安保条约涵盖了日本行使主权的所有地方,现在归日本管辖。 据此,中日两国在钓鱼岛战争的情况下,美国有义务帮助日本”。 但是,美国的角度总是“美国不会就钓鱼岛主权问题表达意见”,这样,美国处于非常不自然的地位。 “我们不同意钓鱼岛一定是日本,但我们必须为钓鱼岛帮助日本战争。 ”。 所以,“美国为钓鱼岛这一无人岩石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布什时代担任国安组织亚洲事务主任的迈克尔·格林也证实了克里斯托弗的说法,他说:“如果日本最初采取刺激行动,美国不一定完全赞同和支持日本。” 。

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模糊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在中日之间留下回旋馀地,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说不同的话,利用中日纷争控制东亚国际关系,掌握在亚太地区的战术主动权。 这种模糊的政策对美国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年发生的“冲突事件”使美国回顾了促使日本民主党动摇的亚洲政策,日美同盟又成为日本唯一的战术选项。 今年的“购买岛”茶话剧还清除了美国在普天间基地部署“鱼鹰”的道路,使其具有了回归亚太战术的一致性。 在钓鱼岛问题上留下模糊的空之间,可以说有利于美国以调解人的角度在东亚事务中维持发言权,引起争端,扮演调解人,为美国的亚太政策提供服务。

(作者:廉德玫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标题:“简析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模糊政策”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