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28字,读完约11分钟

北京佛陀顶气象站坚守了近30年的韩文兴。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摄

-26.4℃,年最后的寒流刷新了北京佛顶气象站建成以来的同期最低温度。

佛陀山顶是北京载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海拔1224米,比泰山不到300米。 曲折的山路是这个气象站和外界之间的联系纽带。 这条路开通前,徒步只能爬三个小时的山,条件好像不在北京。 但是,一个身体保护了将近30年。

晚上风刮得像卡车一样大

从延庆气象局出发,沿着群山和延庆盆地的边缘向东北,搬到昌赤路,佛陀的山顶就站在眼前。

从远处看,佛陀的山顶并不陡峭,斜坡平缓,但显然出众的山很多,山间隐藏着几条细白线。 “那是盘山路,以后再从那里上来”司机说

车到了半山腰,发现这是水泥店的防火路,只有车通过那么窄,外面是几百米的悬崖绝壁。 “这条路已经开了一百多条了,以前修路不好走的时候,是土路,所以更难走”司机在延庆气象局开了十几年的车,经常接送佛陀顶的员工,开这条路就轻开。

随着高度上升,植被变成了针叶树林,路边出现了积雪。 几个弯道后,车到山顶,映入眼帘的是蓝色瓦白色墙壁的小屋,门口挂着招牌“佛陀顶国家气象观测所”。

小屋对面的山顶是气象观测所有仪器的地方,地面积雪没有消失。 气象观测员韩文兴说:“这都是11月份的雪,12月中旬也下过。 这寒冷,化不开。”

那天是年的最后一天,一波“霸王级”寒流过去了,空空气通透,站在佛陀之巅,整个延庆盆地都收在眼前。

当时接近中午,阳光很好,风不大。 韩文兴看了一眼观测数据,说“-12.2℃,西北风,三级”。 昨天晚上风很大,半夜一点半的时候,最大20.4米/秒,西北风是8级,通常17以上是大风。 ”。

-12.2℃已经接近北京市这个冬天的最低温度,但在冬天的佛陀山顶是个好天气。 韩文兴正和同事正在调整机器的位置。

“调整自动气象站的高度。 」气温太低,韩文兴三个人带着手套,操作不便,通过简单的打孔、固定等动作,他们忙了将近两个小时。

这是韩文兴这一值班的最后一天,他值班时正好碰到年末的“霸王级”寒流,佛陀顶的低温打破了建站以来12月下旬的同期最低记录。

“佛陀顶气象站在北京西北上游地区,西北风先吹在这里,冷空气来到北京,我们第一次感觉到。 29日晚上测定了-26.4℃。 当时风很大,有8级风。 我在房间里外面的风呜呜地吹,好像卡车上来了。 ”。 韩文兴说。

年12月31日,在北京佛陀顶气象观测所,汉文兴在观测场调整了新设备,他在原来的柱子上重新开孔,准备把设备放在符合要求的高度。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摄

大雪封山四十天不下山

韩文兴1992年上山,那时他才21岁。

“我在这座山工作后,原来师傅带着徒弟,我们和老选手学习专业信息。 一起来的是两个人,延庆气象局的老人轮流上山,我们俩在山上学习,一个在局里学习。 1992年10月,我们俩通过了考试,开始一个人值班。 ”。 韩文兴一值班30年。

山路开通前,下山是个难题。

“当时只能去气象站。 我把车从永宁镇家骑自行车到黑峪口,寄存在家乡家,然后爬山了。 从黑峪口走到气象站要花整整三个小时。 ”韩文兴说。

1996年,延庆气象局开始接送轮换车。 当时道路还没有修好,道路是碎石路,凹凸不平,经常石头隆起,路况不好,碰到雨和雪的天气,车开不动了。 “爬山的道路在2007年修理了一半,在2008年修理了一半。 以后上山就快了。 ’这个时间,韩文兴记得很清楚。

最初韩语兴和另一位同事15日交替。 “吃饭也自己做。 什么事都用一个身体处理。 一个身体处理不了。 跟局里说。 》韩文兴说,饭和菜自己带上山,吃15天。 年轻的时候,带了一点经久耐用的菜,先吃蔬菜,最后只能吃咸菜、葱。 “以前没有冰箱,有气压室,所以我们把蔬菜放在气压室”。

水更困难,山顶没有水,直到2004年,他们需要在附近买水。 气象站有四个大缸用于蓄水。 “夏天虫子和老鼠爬进缸里,冬天防止水槽冻结,烧锅炉取暖”。 2004年以后,延庆气象局派遣专车开始送水,水中的紧张略有缓和。

“这里夏天最高31度,晚上穿长裤。 蚊子很少,但身体很大。 苍蝇又多又大。 》韩文兴很清楚佛陀顶气象站最初是三个平房,下雨屋顶漏雨,窗户都是木窗户,有玻璃,但容易变形,刮风就漏风。

现在有三间小屋扩建,韩文兴指向大厅的位置,这些都扩建了。 另外,建设水仓,通过地温,“可以说和以前有云泥之差”,补给都自己去山里了,主食有米饭、馒头、面条,料理也有芹菜、土豆、白菜。 冰箱做好了,肉也拿来。

佛顶气象站是国家三种艰苦站,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气象条件也很差。 夏天经常出现强烈雷暴,多年风速大,多年平均风速达到4.8米/秒,年大风天数( 17米/秒以上)达到110天,年间,房屋瓦毁。 以前简陋的三间平房,明显感到漏风。

“冬天出门必须穿两件大衣。 以前冬天更冷,雪大风也大,我们的大衣是羊皮的。 ”。 韩文兴说。

“夏天多雾,一年中最长从6月到8月,基本上每3天打雷一次。 ”。 即使是雨天,韩文兴也要多次记录。 根据要求,冬天下雪,每3小时进行一次密码观测,对雪的深度、降雪量、天气现象等,以前的汛期在2点、8点、14点、20点进行定点观测,超过3分钟后报告。

下雨和雷暴的时候,不敢打伞,韩文兴穿着雨衣,有记录,各记录一个数据。

“1993年雷雨天,我过去记录的时候,闪电直接击中我身边的百叶箱,当场闻到了烧焦的气味。 雷很大的时候,避雷针的尖端看起来很红。 ”。 韩文兴说。

年,延庆下了罕见的大暴雪,当时也赶上了汉文兴值班。 大学封山,车根本不来,韩文兴带粮食有限,可能吃不饱,他把饭变成粥,一天只吃两次,这样重复了四十多天。

年12月31日,北京佛陀顶气象观测所。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摄

孤独的时候和采蘑菇的人在叫

爬山将近30年,汉文兴已经换了八九个搭档,只有他还很坚定。

"第一个伙伴后来自己做,包了一个小工程,另一个去了环保系统,没有用气象做,大部分都失去了联系. "

他现在的搭档是吴蕾,1990年出生的90年后,爬山5年了。

吴蕾觉得现在气象站的条件不太苛刻,他家也在永宁镇,能找到离家很近的工作,他觉得有点困难也能克服。

“我来的时候,自动气象站已经安装好了,后续的零星上安装了一点设备。 每天到时间的话,看看数据吧。 分别是早上8点,中午2点,晚上8点。 我需要早上八点报消息。 ”。 吴蕾说,他和韩文兴学到了很多知识。 例如,如何记录数据,仪器如何保持清洁等。

“现在只要能在山上上网,什么都知道。 新闻时代,什么都可以在网上看到。 除了看不见人类,什么都没有。 ”。 吴蕾认为现在在山上也没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他设想了没有网络的时代,觉得可以呆下去。

但是韩文兴那年明显感到孤独。

“一个身体,为什么不孤独呢? ”韩文兴说:“最孤独的时候,我在山下采蘑菇,在山上叫了一声,所以我回了他一声。 他一说“嗳——”,我就回答“哎呀——”,两个人都看不见,打招呼交流。 那时也是采蘑菇的时候有人,冬天没见过人,更不用说大雪封山的40多天了。

当时,他的娱乐除了每小时巡视一次仪表以外,就是看电视。

“90年代只有一台电视,虽然是彩色电视,但只能看黑白电视。 因为没有外置天线。 但是收获台不少。 地势高,中央台、北京台、天津台都可以收。 ”。 韩文兴说:“气象站背后的山上,有森林防火的大楼。 他们是2004年11月来的,交流很少,我们这里有四大缸水。 他们有时来我们这里取水时说两句话。 ”。

因为长年与人分离生活,韩文兴已经适应了这样的生活,不想移居局里上班。 “习惯了在山里,坐在局里值班,很不协调。 人太多了,最好呆在山里轻松一下”。

年12月31日,韩文兴的气象观测记录。 新京报记者李凯祥摄

从手抄到自动记录上

韩文兴刚上山的时候,仪器还是手动的。 现在,小屋对面的山头15米见方的平地上散布着数十种自动气象测量仪。

“这是重量式降水量测定器,用重量表示雨量。 这可以观测云量、云状。 要测量这场雪的深度……”对于这些机器,韩文兴似乎是数家珍。

资料箱里有一个缺角的量杯,韩文兴说这是以前测量过降水量的。 外面有金属桶,下雨就进去。 下雨的时候,拿着观测本去记录,有可能被淋湿,所以必须把观测本放在怀里。

“要测量下雪时的降水量,必须先把雪变成水。 这是专业的操作,首先用量筒称重5毫米的水,放入雪中融化雪,一共称重多少水,再把加的5毫米的水扔掉,这就是这次的降水量。 ”。 韩文兴对这些“老人”更了解。 他把生锈的台秤指在桌子角,那是测量蒸发量的,现在这个数值被取消了。 台秤也可以测量水量。 也就是说,举起来,最后扔量杯的重量。

日照时间也是手工测量的。 他拿出日照纸的比例,以前每天涂柠檬酸铁铵和红血盐。 我在日光纸上画了细格子图案。 阳光穿过纸的小孔,在日照纸上留下显影,可以看到日出日落的时间。

“那时,数据都要抄,最初无线机器可以向外面发送数据,但是后来拿不到电话,公司把大哥哥放在这里了。 数据不出来就带着大哥向外面发送数据”2008年,北京市气象局出资,可以将佛爷顶气象站连接到互联网,直接链接到北京市气象局的内部网发送消息。

工作30年来,韩文兴明显感到气象观测技术的迅速发展。 “2003年左右,佛陀顶开始系统升级,2008年开始建设自动站,各种设备逐渐开始升级。 从手工作业到现在自动化的话,精度的精度是现在观测的精度最早是人工的几十倍。 ”。

为了不掉队,几年前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南京新闻工程大学的在职大气科学课程,取得了短期大学和本科学历。

佛顶是北京西北部的“大门”,西北寒冷空气体进入北京,首先到达这里。 “气象站通常被选为这种有观测意义的地方,不会随便转移。 因为只有数据积累了至少几十年,才能获得更大的气象价值。 ”。 北京市气象局的相关人士说。 现在都是自动化的,但如果个别项目还需要人工更正,或者影响汛期的天气,一些重要的加密观测依然需要观测者完成记录入住。

年11月,韩文兴作为年全国先进职工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职工表彰大会。

获奖不影响韩文兴的业务状态,但他依然和以前一样每天做三次记录,早起巡视机器。 “人工测量雨冰、雾冰、积雪和冰雹的直径。 看着打雷下雨,量一下冰雹的直径。 ”。 韩文兴说,他会一直做下去。 这里是他的第二个“家”。

新京报记者李玉坤摄影记者李凯祥

陈思校正李立军

标题:“一个体的气象站:坚守29年,最孤独时和采菇人对喊”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0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