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01字,读完约8分钟

曾经用绵软的声音低吟歌唱爱情的台湾女诗人,在20年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行。 现在,担任蒙古文化解释者和 传达者使命的她厚重而帅气

本刊记者/张雄

对在北大英杰报告厅进行的演讲抱有温和善意期待的理由是女诗人、散文家、66岁的 老人等发表者的身份。 如果用主持人熟悉的夹克机械地推进过程,席慕容有时会出现混乱,她对这种故意的温柔有点敏感。

主客之间的扭曲从演讲一开始。 北大的女性大声朗读了席慕容的《开花树》。 “怎么让我见你, 在你最美丽的时候? ? ”“我怎么让你见我? ”慕容说:“你们读错了我的诗。 我的诗只有数字,你们还是读错了 。 我觉得我写的没有被大家观察到。 ”。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现场版的席慕容展现了天蝎座女性独有的激烈和锋芒,习性让她温情文风的网民有点突然生气。 她供认不喜欢朗读这种形式。 “诗其实是一对一的。 我希望我的诗见到我的网友,他一个人静静地打开这本书,看看白纸黑字 的感觉。 ”。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为了礼貌而勉强自己说客套话,现在我觉得更挑剔了”慕容自嘲说“举不起来” ,说自己的习性修好了。

不是写《七里香》的席慕容

慕容给很多人留下的印象,留在了20年前的“七里香”、“开花树”的年代。 她雄辩地歌唱青春和爱, 台湾著名诗人疥弦评价说:“现代人开始怀疑爱,慕容的爱情观让现代人重新获得了信仰。” 在情诗流行的 90年代,席慕容的名字总是和汪国真相齐名。 5月25日北大演说的那天,一个门户网站邀请这两位诗人面对面地坐在 上开始聊天。 这是一代集体记忆中的两个偶像人物第一次相遇。 情诗的年代早就远去了,两位诗人也早就变革了。 汪国真忙于给古 诗词作曲,席慕容埋头于蒙古文化的研究,最新的两本书《追逐梦土》和《蒙文科》都与之相关。 “我知道你们想见的是写 七里香的席慕容,但不知道怎么样了。 ”。 慕容对她的网友说:“我自己也很珍惜写诗的那个安静的 日子。 我再也不可能有那种心境了”。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慕容的父母是蒙古人。 1943年农历10月15日,席慕容出生于重庆,父亲是国民党立法委员,母亲是国民 党国大代表。 她处于动乱战乱的时代,一直流浪,和父母一起辗转于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达台湾。 作为永远的 遥远的转学生,那种“站在门外”而不能接受的感觉,给了年轻的席慕容深深的孤独感。 她认为别人不喜欢自己,却找不到原因 。 在日记上她开始和自己说话。 这是席慕容的第一首诗。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的网民,以前写的“七里香”席慕容情都是一个人敲钟。 她解释了蒙古族的民谣——《雁歌 》:雁飞上天,老人随它唱,你飞回来了。 癌症掉了,对老人说。 你以前不是年轻人吗? 你是怎么变老的? ? 老人说,我自己不是老,而是时间的威胁,我必须老。 “蒙古的歌里有很多这么棒的诗句。 我想说的意思 ,我不是故意来这里的,我只是遵从心中的渴望,是这片土地的召唤。 所以我认为写诗的时候那个自由的我 现在写散文的时候那个希望没有错。 ”。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在所有关于家乡的演讲主题中,席慕容都没有使用“游牧文化”这个主题,而是将“我知道的游牧文化”置换为 代。 “我知道这两者的区别极大。 关于游牧文化本身,我所知道的还太浅了,我真正能传达的只有来自我生命现场 的消息。 ”。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四十六岁踏上故乡

46岁时,西尔慕容第一次登上蒙古高原。 “刚回来的时候,我以为我是来看爸爸妈妈的故乡的,后来我注意到了 我的民族故乡。 最后,我发现那是整个游牧文化几千年的积累,其实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 慕容认为这是因为“身体 中,生活着昔日她自己的记忆中还无法忘记的灵魂”。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到5岁,席慕容是标准的蒙古姑娘,会说流利的蒙语。 但是多年的流浪和最终定居台湾,她的母语记忆越来越淡薄了。 在家里,父母用蒙文说话。 慕容只能听懂几个单词,但有时她故意打扰,字直向他们说“国语 ”。 ”。 母亲叹了口气。 你5岁之前蒙古语说得很好! 祖母对席慕容说,出生长大的蒙族孩子骑马唱得很好,说流利的蒙语。 很遗憾刚上小学,什么都忘得一干二净。 祖母的口气带着一点责备和哀惜,而远离家乡的席慕容 ,毕竟在汉文化的浸渍中悄然成长。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慕容接触的第一本启蒙读物是《古诗十九首》,她说自己的乡愁是从读“思君老了,岁月突然晚了”开始的。 小时候,席慕容最喜欢的事情是听父亲家乡的风光。 冬天的夜晚,几个孩子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除了城堡以外的祖先们的故事,杂志上发现的沙漠风景照片,和每年一次的圣祖大祭,家乡的形象在席慕容心中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 几年后,席慕容第一次站在内蒙古草原上时,她觉得眼前的情景像做梦一样。 “怎么,我第一次来 ,好像见过。 ”。 慕容对同伴说:“时隔几天想起了那种感觉,其实第一次见到蒙古高原的时候,我以为我在自己的 梦里走着。”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近乎偏执的爱惜

是的/父亲在/家乡这个教室里/我没有学籍,没有教科书/只有晚来的旁听生/在尽头的位置不能安静地看 。

慕容喜欢用各种“学生”来比喻自己的角色。 “我对游牧文化的探索,从第一次踏上草原到现在正好20年 。 20年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从出生的婴儿到大学2年级。 慕容说“蒙文课”和“追梦土”是“大二学生出的 读书笔记和心得”。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也许是对故乡最直接的感触太晚了,西尔慕容笔下的民族认同感非常强烈。 她迫切追求蒙古人精神成长的 源头,寻找蒙古民族灵魂休养生息的家园,这个游牧民族隐藏在银色草原、戈壁沙漠状态下的内在辽远的生存之路 。 她以“汉文化”、“农耕文明”为外来视角审视蒙古民族的逻辑。 她承认“在我的故事中,对与自己民族相关的物种 物种,很久以前就有近乎偏执的爱惜之情”。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一位台湾学者曾西姆容问过游牧文化除了烤肉还有什么。 这使慕容感到有介绍游牧文化的使命。 “与中原相比, 蒙古高原的土地很贫瘠。 蒙古高原的人们以多次生存的信念产生了强大的力量,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培育了一代又一代。 而且,他们对自然怀有衷心的崇敬,对自然生态怀有重要的心情,才能让自己活下去,游牧文化代代相传 。 这是游牧文化的本质。 这种游牧文化是我精神的根源”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偏执的爱惜”,在这里是“偏爱”,是冥冥中的召唤。 在欧洲读书的时候,席慕容经常访问古董店 和摊位,“我看了他们的收藏,大部分时候我喜欢的首饰都来自家乡。 即使我买不起,心里也总是很吃惊,怎么 ? 在没有成见的情况下,选择了成千上万之后,带来的东西总是有人回答我“是从内蒙古来的”。 ”。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2005年,席慕容在呼伦贝尔学院演讲。 一个年轻学生站起来问她:席老师,你怎么能在这里找到适合学习母语的环境? 席容笑了:别开玩笑了,呼伦贝尔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哦。 你这么年轻,在自己的土地上怎么学不到母亲 语? 提问的学生害羞地坐了下来。 “当时的我真的很无知,不知道我错了”慕容说:“我的无知,是因为蒙古人的孩子们不知道自己家乡失去了所有能说蒙文的环境。”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慕容担心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以蒙古族近亲鄂伦春人为例说明了危机感:鄂伦春人是大兴安岭的原住民 民,但现在他们的居住区只剩下2000人。 这2000鄂伦春人周围住着30万汉族人,“30万是2000的15 0的0倍。 我一直想写诗,但至今也不会写。 大意是欢迎你来我家。 我是奥伦春人。 关于我们所有的东西都在博物馆里。 我所有的文化都进了博物馆。 我还活着。

【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但是慕容对蒙古族文化的未来并没有那么失望。 一个学生问席慕容:你现在是学习蒙古文化的大二学生。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毕业? “希望毕业早”慕容笑着说:“以前的我总是很难过。 很多父母嘴里说的家乡已经没有了, 我这20年走后,从远方回来的疯狂蒙古人,其实在蒙古高原,我想我们还在。 我们的文化 实际上还在,没有失去。 ”。

标题:【要闻】席慕容:乡愁是一种偏执的爱惜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