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64字,读完约4分钟

东方峰峰集团副总经理夏骄阳记得,当他看到正在展示雏形的莱金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莱金园”)时,他决定将公司搬迁。

"我们的媒体公司太喜欢这样的地方了。"它位于四环路慈云寺桥东侧,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工业园区没有高层办公楼。相反,这里有独立的工作室。

凭借便利的交通和花园般的低密度办公环境,夏骄阳干净利落地决定就在这里。

这片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放的土地见证了计划经济时代北京第二棉花厂的辉煌和它暗淡的结局。

曾经,它是第一个拥有国内设备和最大规模的棉纺织厂。它被认为是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缩影。如今,“改造过的”莱金花园也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标志之一。

在这里认识历史。

慈云寺、八里庄和十里堡,这些地方曾经是北京第三、第二和第一家棉纺织厂的所在地。

六十年前,在新北京工业的宏伟蓝图中,东部的棉纺厂和西部的第一家钢厂成为新北京工业的骨干。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棉纺织厂生产了354万吨棉纱和52亿米棉布。每年,仅棉花生产一项,当时北京就有800万人可以获得3年以上的布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老工业和重工业在重组和破产后迁出北京,纺织厂也难逃“搬迁”的命运。第一家工厂和第三家工厂已经进行了土地置换,只留下第二家工厂。

经过反复论证,第二个工厂的遗址最终得以保留。

莱金花园是“保护、挖掘和利用工业文化遗产”的典型案例,是对二厂废弃的老生产厂房的整体改造。

日本设计大师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通过结构划分、自然采光、立体绿化等措施,将旧厂房改造成庭院式的工作环境。

厂房被留了下来,纺织厂房的锯齿形屋顶被留了下来,甚至屋顶梁也被留了下来。

北京第二棉纺厂的车间原来是一个巨大的空房间,有60,000平方米紧密相连。设计师们在车间的“内部”切割出一部分,劈开屋顶,为汽车开出一条路。尽管这些工厂的墙已经被拆除,但这些工厂的屋顶梁仍然存在,形成了公园独特的风景。

文化媒体公司的聚集地。

8月28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副巡视员陈勇平站在公园曲折的木板路上对记者表示,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北京市文化资产总额为141080.3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8.5%,收入8331.4亿元,占全市总额的67.3%。"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北京重要的支柱产业."

如今,莱金园区约有170家企业,员工近万人,园区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由于地处中央商务区的重要节点——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媒体和文化企业在这里“聚在一起”,高效“交换所需商品”。

“这里的环境对我们公司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各种各样的媒体公司都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与公园里的小伙伴合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以影视娱乐为核心业务。该公司的公共关系主管和柯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它搬进来锦园时,公司在业务发展中“节省了开支”,因为它的合作伙伴就在附近。

国棉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综合经营部经理程表示,他们只是想在园区内打造一条文化传媒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帮助入园企业走上快速发展之路。"我们不仅提供办公空间,还提供配套服务."

工业遗产,阅读城市的重要物质支撑

此次来锦园参观是新闻中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联合早报》驻新加坡首席记者赵也报名了。她在公园的企业里停了又停,发现“非常新鲜”:“一个有文化和历史的老地方怎么能和现代经济结合起来呢?外国也有类似的做法,重建、翻新和修复历史悠久的地方,并引进新的产业。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文物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继祥曾指出,工业遗产是城市近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遗物,是“阅读”城市的重要支撑。“它见证了工业活动对历史和今天的深远影响。它记录了普通劳动人民难忘的生活,成为社会认同、归属和稳定的基础。见证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杰出贡献;见证工业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工业景观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城市特色。

论工业遗产“龙”与“文创工业园”

工厂建筑和机器承载着城市工业的历史和几代工业工人的荣耀和理想。当城市不可避免地面临转型,当老工业退出历史舞台时,如何让工业遗产“活”起来,成为城市建设者的重要课题。

陈勇平认为,随着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产业逐渐向外转移,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以翻新的方式重生,比如来金园。

(编者:胡彦明)

标题:论工业遗产“龙”与“文创工业园”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