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66字,读完约4分钟
随着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除了他的三个非身份外,帮助他获得大奖的青蒿素引起了广泛的公众讨论。然而,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尽管中国向世界贡献了70%以上的青蒿素原料,但中国企业在该行业的竞争力非常有限,利润丰厚的下游部分基本上被国际巨头所控制。与此同时,中药行业整体呈边缘化趋势,中成药在去年获批的新药中所占比例仅为2.19%。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青蒿素行业的机遇在哪里?中医药的机遇在哪里?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随着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中国女药剂师屠呦呦获得,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度成名,并被誉为中国的神奇药物。
然而,《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在国际市场上,这种中药有一半以上不是由中国制药公司生产的,而青蒿素产业链的下游大多由国际巨头控制。此外,黄花蒿叶的价格近年来一直疲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从业者的信心。对此,有专家表示,中国承担着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和供应的70%以上,国内制药企业应加大青蒿素的国际认证力度,确保上下游信息的对称,从而促进青蒿素产业的健康发展。
承担全球70%的原材料供应
数据显示,疟疾是一种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在青蒿素问世和普及之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感染疟疾,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目前,青蒿素类复方疗法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推荐的标准抗疟疾疗法。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自2000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约有2.4亿人受益于青蒿素类复方疗法,约有150万人免于死于疟疾。
据《国家商报》记者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基地,占世界青蒿素原料生产和供应的70%以上。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有许多从事蒿属植物种植的企业。重庆酉阳又被称为世界黄花蒿之都,年产值近1亿元。
青蒿素产业链包括原料种植、提取、制备等环节。国内企业大多集中在种植和提取环节,这也是整个产业链利润微薄的一部分。重庆酉阳一家艾草种植企业的负责人吴说。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目前有53项与青蒿素有关的药物批准,涉及16种产品,包括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以及双氢青蒿素片剂、蒿甲醚片剂和注射用青蒿琥酯等制剂,涉及24家制药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疟疾疫情主要发生在非洲,主要是在采购世卫组织全球联合基金和比尔及梅林达等大型基金时,供应商必须通过世卫组织的gmp认证。国内大多数制药企业都没有开通这个渠道,这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起点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对此,医学分析师甘翔表示,由于语言障碍和缺乏专业机构的帮助,许多制药企业在申请国际认证时,在材料和规则方面准备不足,经常被钉子击中;此外,疟疾在中国已基本消除,许多制药公司对青蒿素制剂投资不足,导致国内制药公司未能占据青蒿素产业链的上游。
行业内没有协调机制
此外,国家商报记者注意到,由于我国青蒿素行业没有行业组织和协调机制,行业发展受到价格周期性的影响,这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多年来,市场价格一直起伏不定。吴介绍说,早在2005年,全国各地就掀起了种植青蒿的热潮,导致数千吨青蒿无法收购,价格一路下跌。2009年,由于原材料短缺,青蒿素的价格一路飙升,达到每公斤3000元,2011年又涨到每公斤近5000元。如此高的价格再一次刺激了市场对种植青蒿的热情,青蒿素的价格再一次暴跌至每公斤2000多元。
对此,甘祥还表示,原材料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将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农民的种植信心,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对国内企业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合成青蒿素未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据公开信息,早在几年前,赛诺菲公司就成功开发了由世卫组织资助的半合成青蒿素,其单糖发酵生产青蒿素的能力在2013年达到约60吨。吴说,尽管人工合成的青蒿素仍然存在成本高的问题,但它将来可能与从植物中提取的青蒿素竞争。
在这方面,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只有扩大国际市场,寻找青蒿素药物的新适应症,寻找新市场,才能保证行业的健康发展。幸运的是,复星制药(24.11,2.19,9.99%)和昆明制药集团等制药公司已经开始了青蒿素产业的国际化。
标题:中国神药青蒿素的尴尬:国内药企扎堆上游利润单薄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6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