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30字,读完约10分钟
最近,当你在北京、深圳等地乘坐地铁时,你可能会发现来自硅谷的明星企业领英开始大规模做广告。它的创始人里德·路·霍夫曼甚至乘地铁观看了这种颇为脚踏实地的广告形式。你知道,在此之前,美国互联网公司向线下投资有些不合理。
嗯,我们可以从离线推广的异端方式中窥见linkedin对中国市场的巨大野心。与广告相比,传言中linkedin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全新专业社交产品无疑更具想象力。空独立为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这与过去任何跨国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则完全相反。考虑到美国互联网先烈在中国的屡战屡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同样的期望和疑虑:linkedin会在多大程度上扎根?
就在几天前,linkedin微信账户上的一条消息称,北京国茂、广州珠江新城和深圳福田的用户将组建微信群,这让很多业内人士做了白日梦。这是否预示着领英将根据地理位置、职业兴趣甚至线下发展特定的活动?
领英(linkedin)中国区的老板德里克(Derek)曾形容他的产品枯燥但有用,但不管他是否不愿意或不能这么做,领英这位硅谷游客有着很高的冷漠气质,似乎想变得有趣,至少在中国是这样。毫无疑问,正如其创始人和公司所倡导的那样,这需要承担更大、更明智的风险。接下来的问题是:linkedin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的新产品会怎么样?
移动:工具和社交
领英在中国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与微信合作接收英文名片,用qq邮箱创建第一张专业名片,还是绑定阿里巴巴b2b英文网站账户,这些借助他人平台开拓中国市场的举措都将有助于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用户数量,但从长远来看,如果更广泛的用户想要形成品牌意识和应用习惯,只有他们才能更可靠。作为前facebook时代的一种所谓的煮沸产品,如何让这种慢模式在中国这个往往只靠速度取胜的地方尽可能快地运行,将变得非常重要。这无疑是由于移动终端的发挥,所以可以肯定的是,领英的新产品将完全基于移动终端,放弃pc终端,至少优先考虑移动终端。
事实上,与早年对专业社交的冷遇不同,在过去的一两年里,基于手机的专业社交深受资本市场的喜爱,领英在中国的最大竞争对手也从各种网络变成了Pulse和Meeting等应用。这很容易理解。十多年前,当霍夫曼在个人电脑时代创建linkedin时,虚拟世界中用户最基本的身份符号是电子邮件地址。现在,对于一个社交产品来说,它能否与移动端用户的分散应用相匹配,无疑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至少在中国,领英的移动体验并不精彩。你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不舒服的个人电脑网站的替代品。
例如,它经常被用户呕吐。或许是因为美国工作场所独特的邮件文化,linkedin允许用户通过现场邮件相互交流,而其竞争对手选择了更方便的即时通讯方式。尤其是对于新用户来说,后者似乎更受他们的喜爱。因此,如何改善移动端最基本的用户体验是linkedin新产品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如果你认为人性是不可预测的,那么极其反映人性的社交产品可能是所有互联网产品中最优柔寡断的。具体到职业社会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社会化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人们在工作场所只是一个模糊的通用术语,他们似乎没有100%的普遍和独特的需求。换句话说,用户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找工作,寻找商业和创业伙伴,交朋友,或者只是闲逛。这些需求都呈现在同一产品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试图让专业社交产品变轻似乎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你最好同时具备社交属性和工具属性。
当然,我不相信linkedin会把匿名八卦的有趣功能添加到新产品中,但是linkedin的务实取向已经真正失去了社交产品应用的粘性。
虽然职业社会化似乎天生适合弱关系,但用户关系的表面力量并不完全等同于产品的社会属性的力量。一个产品是否性感与社会属性并不矛盾,所以几乎可以肯定的是,linkedin的新产品将在用户之间增加更多的互动功能,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元素。
然后最大的问题来了:如何实现真正的互动?在我看来,或许一个接近正确答案的方法是将关系从网上转移到网下。
从在线到离线的转变?
据说维亚德奥在收购天网时分享了一份ppt,并比较了中外社会差异。结论是中国人倾向于线下社交,他们很难变成线下朋友。不用说,中国人非常重视交往(或关系),最了解交往的价值几何。根据常识,专业社交产品应该大有可为,但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专业社交活动的发展告诉我们一件事:直接复制和粘贴linkedin模式并不是一个大游戏。即使linkedin是中国的真男人,也很难复制自己。
因此,像俱乐部这样的专业社交产品已经将触角伸向了线下。会议是基于真实职业社会关系的o2o产品。它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工作场所的社交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帮助用户快速找到行业专家,挖掘潜在的联系人,并根据地理位置、行业和地址簿等几个维度建立从在线邀请到离线真实会议的机制。如今,会上的各种沙龙活动也非常活跃。中国人必须见面。中国人听到“档案”这个词可能会害怕。有一种感觉,你正在解除我以前的戒心。因此,在中国社交之前,你必须先见面和交谈。这种专业的社会生态决定了你不可能是一个纯粹的在线产品。会议创始人李这样说。
经过仔细考虑,它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在一个更倾向于线下社交的文化中,通过工具找到某人只是社交互动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也许专业社交在中国年年碰壁的最大原因是,它过去的个人联系就像死水,本质上是一个有详细内容的虚拟名片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及时有效地激活个人联系似乎更为重要。因此,在用户方面,也许一个功能齐全的专业社交产品流程将是:用户充分展示自己的个人品牌,简单的在线交流和离线交流。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人都渴望与同行业中有共同语言的人深入交流。然而,当专业社交网络成为网络管理的工具时,它将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doximity(医师领英)等垂直专业社交网站兴起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除了会议,壳牌的分公司也推出了类似的专业社交o2o产品。壳牌公司的创始人季写道:(两年前)我去了清华一天,与化工系的大三学生吃饭、睡觉、聊天。那时,最深刻的经历之一是,最让学生困惑的不是如何学习,而是为什么要学习以及学习后做什么。那些解决了学习方向和动机的人永远不会学得不好。然而,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准确地找到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十年的人,和学生们认真地谈论未来和发展,并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那就太好了。
很容易想到linkedin创建第一张经济地图的雄心。例如,在linkedin的概念中,如果你是一名处于高年级混乱时期的大学生,你可以去linkedin看看你成功的高年级学生在做什么,他们有什么经历。因此,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如果LinkedIn中国的新产品增加了新的功能来促进线下交流(比如基于职业兴趣),换句话说,除了现有的招聘等解决方案之外,还增加了知识共享解决方案来匹配那些有信息的人和那些渴望信息的人,这不仅将经济地图带到地面上,而且无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可以想见,与“爱”和“见面”等本土应用相比,该品牌本身和中国早期数百万精英用户在推出新产品后都会给领英带来巨大优势。特别是大量高质量的用户,具有高度的行业分散性。拿脉搏来说,你知道,在业内许多人的眼中,泛互联网从业者和猎头的过度人力资源一直是脉搏想要尽可能摆脱的问题。
未来想象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许中国专业社交产品转型的基础之一是成为线上和线下的纽带(Momo最初的流行是由于其突出的邻近人群的地理属性,从而在心理上提高了用户之间线下做事的可能性)。毕竟,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远非二元对立。不管linkedin用户有多努力,现实是,尽管对方的微信头像是一只懒狗,但双方都可以愉快地讨论他们的工作。
事实上,中国人的职场社会化总是倾向于场景化和生活化,正如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周鹏所说:职场社会化应该修正为以职场为中心的社会化,包括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那么,除了工作机会之外,以职场人士为中心的社交场景的切入点是什么?周鹏给出了一个真诚而发人深省的答案:职场男女。工作场所是男人和女人互相联系的最好地方(工作场所的专业人士)。有了公司、同事和朋友的认可,女生的抵触心理会小得多,尤其是以工作现场的邀请为切入点,成为朋友的高通过率可想而知。女孩们不会真的拒绝约会,她们只需要为约会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当工作场景和生活场景交融转换时,是否仍然遥不可及?
嗯,虽然领英的新产品不应该如此激进,但基于共同的兴趣,关注工作场所的每一个特定的人,而不是关系,可能是变革的焦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相信领英在地铁里的涂鸦行为会让很多早期的领英用户感到不快。这就像一首我喜爱多年的小众歌曲突然出现在春节晚会上。事实上,自从linkedin去年进入中国以来,就有了一个独特的声音:如果linkedin变低了,我就不需要它了。对于许多精英或自称为精英的用户来说,linkedin是因为它的高贵气质,而英语的音调读起来一塌糊涂。
但同时,这意味着即使从气质上来说,领英中国的产品也会让更多的用户产生距离感。数据显示,国内专业社交网站用户大多为80后男性,平均年龄为30岁,比国外年轻。从某种意义上说,气质包括界面设计和产品名称。前者很容易改变。名字呢?有必要取代先正达的中文名字领英吗?嗯,也许这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就产品逻辑而言,如果新产品进展顺利,它很可能与领英中国移动的产品竞争,甚至完全取代后者:一款来自硅谷、风靡全球的产品,已经被手头的中国团队取代?这听起来确实违反直觉。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群中国企业家一直渴望将领英模式复制到中国,十年后,领英选择了作为中国企业家进行创新。在我看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迷人的故事。
标题:在中国 LinkedIn想更“有趣”一些?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6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