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3字,读完约4分钟
游客在萨拉热窝坐旧车,感受历史。
原题:一战百年之际,记者访问了萨拉热窝和维也纳 ,沿着一战爆发路 【环球时报记者 曹敕令】1914年7月28日,匈牙利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时,奥匈帝国王储费尔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暗杀已经一个月了。 这场战争的规模前所未有地大,有些历史学家认为世界长期和持续的影响至今仍难以正确判断。 但是,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欧洲人依然把一战称为“欧洲战”。 时隔100年,记者重新走上了当年一战的历史路线,和当地人一起谈论了旧话题,听取了新的看法。 在拉丁桥的边缘,时间倒流
6月28日的萨拉热窝热闹非凡,尤其是拉丁桥边,人流不断,熙熙攘攘。桥两边,外国人比本地人多,多半是外国记者。不是这个夏天的萨拉热窝有什么特殊魅力,而是因为100年前的这一天,塞族青年普林西普在这里刺杀了斐迪南大公。 拉丁桥边的萨拉热窝事情博物馆,是个寄身街角并不起眼的小博物馆。这里只用波黑语言做展览介绍,因为此是一个地道的本地博物馆。即便如此,它也被挤得水泄不通,各路记者上场亮相做直播,博物馆的边边角角都是话题。这家博物馆还特意找来一辆百年前流行的旧式座车,安排当地男子扮成斐迪南大公当时的模样,坐在后排左侧,邀请大家上车合影。拍一张这样的“时光倒流”照片需要3欧元,对于排长龙等候的外地观光客来讲,这点钱不算什么,但当地人不愿意凑这个热闹。 波黑政府为了平衡各族好处,要求把斐迪南夫妇的照片和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同等地位的方法摆放纪念。不少塞族人认为,政府不愿或不敢高调纪念普林西普是错误的。百年来,拉丁桥边故事多,而讲的多半都是普林西普和斐迪南的故事。陪同记者走访的卜雅娜家乡在克罗地亚,她的母亲在波黑长大,所以她算得上半个波黑人,并从小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站在拉丁桥边,卜雅娜指着面前的丁字路口对记者说:当时斐迪南夫妇的座车就停在那里,突然遭人群中冲出的普林西普枪击。昔日的怨恨至今无法消除
波黑的一点记者同行认为,一点同胞至今对旧日仇怨耿耿于怀,这着实不明智。萨拉热窝当地电视台记者维尔多说,波黑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历史影响,现在最需要的是族群团结,国家能否重现一战前的繁荣,也都依靠于此。 但说易行难。记者在萨拉热窝逗留的时间很短,但仍将波黑族群间的矛盾尽收眼底。在6月28日的萨拉热窝市区街头,卜雅娜好心帮记者向当地警卫了解活动现场的消息,不料遭到白眼,因为对方不满她在交流时不说本地语言。 萨拉热窝被称做“巴尔干半岛上的耶路撒冷”,派别众多。卜雅娜说,她母亲年轻时,当地族群之间关系很和睦,不论是哪一个族群的民俗节日,大家都一起过。但如今,和平环境只是因为划地而居,彼此打算老死不相往来。而这种“和平”一旦触碰到好处矛盾,就会再生事端。 6月28日,来自克罗地亚、黑山等多国政要,出席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拉热窝国家图书馆举行的一战百年纪念演出。但波黑的塞族人不愿捧场,而是选择在波黑东部城市维舍格勒单独举行活动,主题是纪念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普林西普。而且这场活动并不小众,到场的有波黑塞族共和国的总统多迪克、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等。 除了政府层面,民间矛盾也不少。为纪念一战百年,波黑政府拿出200万欧元经费。一点当地人对此感到不满,认为这笔钱应该用在年初遭遇水灾的地区重建上。记者还看到,不少示威者戴着普林西普的画像面具,他们是要告诉当政者,如果激怒了他们,就等于激怒了越来越多的“普林西普”。 在萨拉热窝,记者同中国驻波黑大使董春风谈到对波黑现状的看法,这位在巴尔干从业多年的外交官感慨,族群矛盾对于波黑未来的制约性很大。1992年重新建国的波黑,族群派别仍然各行其是,对于国家快速发展最大的影响是,几乎任何基建快速发展、经济改革都会因族群间的看法不同而被拖延。他认为,如果巴尔干国家都有机会加入欧盟,那么波黑也会是最后一个有机会的国家。 1 2 下一页 1 2 下一页标题:“本报记者走访萨拉热窝 沿一战爆发路追寻历史”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1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