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22字,读完约10分钟
在中国,即使到了老年,楚石坚也是少数几个能吸引公众热情关注的人之一。对此,他无奈地对《楚辞·石坚传》的作者周华说:“你为什么不把我忘掉?”
楚·石坚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这位中国烟草行业的传奇人物曾花了17年时间在这个系统内创造了一个商业神话。1996年,朱石坚因腐败被调查并被判处无期徒刑。他的女儿在狱中自杀,儿子离家出走。2001年,73岁的朱石坚获得了保外就医,一家卷烟厂高薪聘请他为顾问,但他拒绝了。
褚石坚选择与妻子携手走进云南哀牢山,通过借款承包了2000多亩山地,开始了种植糖橙的道路,此后几年几乎与外界隔绝。“他对自己所遭受的苦难没有任何抵抗和反驳,也不打算与自己过去的生活和老朋友有任何交集。从上山的那天起,他的生活就像哀牢山上的枯木一样,他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放逐。”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楚石坚传》的序言中评论道。
近年来,随着“楚橙”在网络频道的流行,一度销声匿迹的楚石坚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尽管他坚持与公众保持距离,对过去保持沉默,但公众又一次把他推到了“祭坛”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橙子。
关于楚的传记很多,有的他知道,有的“不知道”(楚自己的话)。然而,作家周华的这本书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楚石坚的神化和标记上,而是放在他如何“以小胜大”上。
2006年,周华为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写传记,出版《王石这个人》,得到王石认可。通过王石的牵线,周华开始为楚石坚传教。在写作之前,王石提出了一个问题,希望能在周华的《楚石坚传》中找到答案:楚石坚从出生起就一直呆在云南,几乎从未离开过玉溪这个小地方,但他所做的是可以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的事情。为什么?
周华试图从楚石坚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晋商、浙商和徽商的讨论很多,但关于云南商人的讨论很少。齐石坚现象出现后,我所认识的商人其实都很有趣。”周华告诉时代周刊记者。长期以来,云南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封闭之地,但周华认为人们忽视了云南也是一个边境省份,自古以来就有大量的边境贸易。云南虽然与东南亚国家接壤,但由于一些国家长期被殖民统治,云南有其国际商业背景。
楚石坚,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从小就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1903年,在法国修建的滇越铁路竣工,米轨(即窄轨)铁路从越南修到昆明,正好经过齐的家乡宜泽村。米其林列车从齐眼前疾驰而过。“在他的心里,有一种生活的地形。法国人建造的火车、米轨和火车站告诉他什么是先进的、精致的和好的。”周华总结道。她认为,石坚在企业管理中对技术的痴迷可能与此有关。
褚石坚一生中的另一个重要机遇来自他在昆明中学就读的龙源中学。龙源中学是昆明著名的私立高中。学校的许多老师都是附近西南联合大学的兼职教授。当时,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精英教育。在此求学的楚石坚,恰好处于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这两个人生阶段为他的人生描绘了一个非常有效而又强烈的生活背景."
“用最简单的方法处理最复杂的世界”
周华从楚的成长经历出发,关注其生活事件的细节,试图从这些小事中寻找解读楚人生的切入点。“一个坚强的人之所以是一个坚强的人,是因为他在简单、平静和世俗的生活中隐藏着巨大的力量。”
麻木不仁帮助很大
《时代周刊》:在你的观察中,王石和楚石坚是什么样的朋友?
周华:他们两个的年龄差几乎是一代人,他们可以被认为是已经忘记对方的夫妇。他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虽然他们的具体制度环境不同,在深市是股份制企业,相对比较开放,而楚在体制上是纯粹的国有企业,他们都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对国家的发展和企业的管理都有一些共识,而且很多观点都比较一致。就性格而言,我认为他们有男人之间的相互欣赏和强者之间的相互认可。
《时代周刊》:在您的采访中,楚石坚会回避他入狱前后发生的事情吗?
周华:我一点也不回避。我曾经做过多年记者,采访过像他们这样的企业家。楚石坚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位受访者。他是一个非常坦率的人。你可以在任何阶段问任何问题。他一定有你的答案。他从不回避监狱里的事情。他的性格非常迟钝。当他回忆监狱里的事情时,有许多有趣的事情。例如,因为他被允许在四五公里内自由活动,他会去附近的农民家找一些好吃的。当然,这也是他竞争的一面。当他谈到自己的经历时,他的语气很平静,好像他在谈论别人。他不愿意向别人透露自己的不幸。
时代周刊:吴晓波在他的书的序言中写道,楚石坚在哀牢山被“圈地”困住,故意保持沉默。根据你对他的观察,他现在对外界的态度是什么?
周华:楚石坚是一个很好的沟通者,但他真的对沟通不感兴趣。他享受生活中的一点点乐趣和幸福,比如钓鱼、打猎和烹饪。然而,他对《名利场》不感兴趣,在那里他握手并碰杯。他经常说:“最好是每个人都忘记我,让我安静地生活。”这是他的性格,不是他有意识的对抗或故意的沉默。
对于生活的打击,他从小培养的麻木不仁帮助了他。他从小就经历了你会去哪里,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在游击战期间,他的堂兄死在他身边;后来,他被贴上“右派”的标签,并被关进监狱,包括他女儿的自杀,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楚石坚是在这个国家长大的。他对这个国家的制度和社会发展有足够的了解,以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他仍然会给自己一条路走下去。我不认为他是被动的,对世界封闭的。相反,他在生活中非常活跃,也就是说,他想好好过好每一天。因此,他一定有事要做。
罕见的“工匠精神”
《时代周刊》:也许外界对他的解读过于复杂,但这种解读可能会与外界产生一些共鸣。在序言中,吴晓波还说:“对楚石坚的同情和问候,超越了对其案件的法律辩护,其实质是一种富裕阶层对自己处境的投射认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周华:吴晓波说这句话非常准确。许多人对楚的认识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对吴先生所指的“财富阶层”的认识而形成的。我明白这对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私有财产的保护更不公平。石坚被判刑后,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改革,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年薪增加了几倍。当然,这是因为很多人能在他身上找到共鸣,然后会有系统的推广。
褚石坚是一个具有中国现行制度特色的人。每个人对他的理解都伴随着对制度的思考,包括对现在企业家命运的思考。我想这也是他会吸引如此多注意力的原因。
时代周刊: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围绕楚石坚“造神”的现象。这和每个人对他的投射认知有关吗?
周华:是的。我想这就是背景。另外,他是一个如此成功的人。在当今社会,当人们对这个制度没有定论的时候,他们希望有一个偶像,有一个神,所以楚石坚成为“神”是不可避免的。
但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他已经88岁了,一切都很清楚。他不会过多谈论外界的态度,因为他不把它当回事。他希望当人们谈论他时,他们会说他是一个做事的人,他最关心的是他是否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如果我们让他成为上帝,我想他会觉得很可笑,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相信上帝的人。
《时代周刊》:您曾写道,评论楚·的“匠气”。“工匠精神”对今天的中国商界意味着什么?
周华:近年来,在中国有太多快速赚钱的机会。商界缺乏脚踏实地的态度,把事情看得极端严重。每个人都关注投资、金融和资本运营,很少有人做生意。做生意需要脚踏实地,这体现在产品本身,就是要有把质量从99%提高到99.99%的执着精神。楚石坚有这种精神。他追求产品的完美,注重细节。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技能和技巧,但是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对待最复杂的世界。注意细节操作,做实事。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
楚家进行生产?“不远。”
时代周刊:你提到楚石坚给你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在事业上的成功,而是他对生活的兴趣。目前,许多中国人对商人有“恶心脸”的印象。“品味”对商人有多重要?
周华:无论对商人、学者还是普通人来说,人民的利益是最重要的。这种兴趣包括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楚石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他跟你说话时很冷淡。这样的人既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如今,中国的许多企业家都把自己当成偶像,没有根基,而朱石坚是一个不把自己当成大人物的人。一个对生活感兴趣的人绝对不是MoMo里的人。他热爱生活和工作,有一颗纯洁的心。楚石坚对企业、国家、他周围的人、他的司机和帮助家庭做家务的人特别热情。这样的人对企业和社会有足够的仁慈和爱心。
时代周刊:楚石坚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朱橙在他的生活中占据什么位置?
周华:我认为朱橙为他的商业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因为很多人都说玉溪烟厂是因为国家政策才做大的。我认为朱橙的成功至少证明了朱石坚的成功与国家的特殊政策没有什么关系,他可以靠自己把一个品牌发挥到极致。橙色对他当然很重要。它完全属于他。在晚年,他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时代周刊》:现在有一种声音说,楚橙卖的是“感觉”,而不是产品。你怎么想呢?
周华: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初橘很好吃。我的家人在2012年开始买橘子,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他。开始的时候,做橘子的时候,别人一定要带着他的感情去买,但是所谓的“感情”只能持续一年。如果它不好吃,接下来就没人会继续买了。食物强调真正的味道,取决于产品本身。如果你想说你在卖“感情”,为什么手机卖不出感情,而橘子却成功地卖了感情?因此,我认为这个说法不成立,关键在于产品质量。
时代周刊:在书中关于楚橙的部分,李亚新(楚石坚的孙子)和他的妻子经营着楚橙的品牌,但关于楚石坚的儿子楚宜宾的内容不多。现在有传言说楚石坚将把楚橙作为家族生意传给他的儿子。你明白这件事吗?
周华:据我所知,他没有明确表态。如今,媒体争相报道他们所谓的家庭财产之争。我认为这个角度特别错误。我不能说他们的家庭很和谐,因为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矛盾。但是他们没有到那个地步,因为楚还在那里,他的妻子还在那里,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了解楚的家庭。橘子当然是个好品牌,但是你想说楚的家庭富裕到什么程度呢?没有。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最可贵的是继承了所谓的楚精神和石坚作为企业家的精神。
标题:王石牵线褚时健传 这对CP之间有强人的彼此认可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