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07字,读完约8分钟
最近,在美国,最引人注目的事情是中国和印度的领导人相继访问了美国。
首先,9月22日,习主席访美,以马云、马花藤、李彦宏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梯队科技企业集体亮相西雅图,成为外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后来,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了硅谷。虽然他没有“天团老板”的陪同,但他来到硅谷,见到了科技巨头“自己人”的高管——谷歌首席执行官孙德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和奥多比首席执行官纳拉延,他们在印度出生、长大,然后移民到美国
事实上,印度和中国作为美国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移民族群,在影响力和综合实力上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印度人不仅在硅谷主要技术巨头的C级领导层(高管职位以C“首席”开始,以O“官员”结束)中占据一席,而且控制着大公司的发展趋势。他们还在创业领域形成了一条端到端的产业链——印度的许多b2b初创企业由印度vc投资,与印度人控制的it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为初创企业火上浇油,甚至最终被印度人控制的it公司收购,从而实现了他们的退出。相比之下,中国人在硅谷的影响力要低得多。随着几位印度首席执行官在硅谷的上任,这种差距正在逐年扩大。
中国和印度在美国的实力差距已经扩大
目前,印度和中国的综合实力与硅谷正好相反。在国内,印度的国力不如中国,而在硅谷,印度移民的力量不仅深入到主要的科技公司,而且在管理和领导力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就地方国力而言,中印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印度的经济一直受到语言、制度和基础设施的限制。当以百度、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领导者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时,印度的科技行业主要是it服务和外包服务。
然而,在硅谷,印度移民的力量在不断增强,而中国移民的力量却没有显著改变。尽管在加州的中国人越来越多,遍布各大科技公司,但玻璃天花板依然存在,公司高层领导人很少。即使是自我建立的公司也往往倾向于自己聘请首席执行官和首席技术官,专注于产品和技术的研发。
另一方面,印度似乎更适合这种土壤,它很像鸭子下水。不仅有许多印度高管,谷歌、微软和adobe的负责人都是在印度出生和长大的技术移民,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也非常活跃。根据考夫曼基金会的统计数据,从2006年到2012年,硅谷每10家初创公司中就有4家是移民。这些移民创办的公司有三分之一是由印度人创办的。
中国在哪里输了?
那么,我们在哪里输了?为此,记者采访了teec angel fund的创始合伙人、硅谷印度部的代表领导人张宇人,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了中国与清华在硅谷权力差距背后的深层原因。
首先,语言优势不足,文化没有根基
就语言而言,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虽然印度方言差异很大,但用母语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英语是他们交流最常用的工具。我们经常嘲笑印度人说英语是“咖喱味的”,但是他们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想法没有任何障碍。
然而,英语交流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难题。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也大不相同。此外,应试教育注重读和写,而忽视听和说,因此英语交际的基础没有打牢。大多数来到硅谷的中国人来自工程、编程和其他技术背景。这一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逻辑性强,务实精神强,对技术问题一丝不苟,但话不多。英语不是强项,这使他们更倾向于钻研技术问题,但交流较少,英语得不到锻炼。
第二,在文化方面,当骨子里的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化时,很多人都不知所措,甚至强烈反对
张雨晴举了一个例子。当他的一个朋友毕业后去思科工作时,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是允许的吗?(这允许吗?).当时,他的主管停顿了很长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从未被问过的问题。
中国人的习惯思维方式是:这是允许的吗?我的上级同意我这样做吗?大多数硅谷科技公司的文化都提倡自由轻松的工作环境,并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位,但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已经淡化了。主管想听到更多的员工对自己说:我有这样一个想法,你认为呢?我想实施这个计划,但是我现在没有足够的资源。你能给我一些帮助吗?
从被动到主动,从服从到领导,这是中国人心理上的一次飞跃。相比之下,印度人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争取资源,并更好地掌握了热度。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语言优势,也是因为他们的文化适应性。
第三,专业能力强,但管理意识不足
在硅谷,中国人和印度人大多来自技术背景。但是你可以选择两条不同的职业道路。一是走纯技术路线,成为一名具有卓越技术能力的高级工程师。例如,谷歌将工程师分为几十个等级。另一种是先做技术,然后转到管理岗位,如产品经理或产品营销经理。这些管理职位不仅需要深厚的技术知识,还需要对市场趋势和工业环境的商业敏感度,最重要的是沟通和管理能力。
张雨晴告诉记者,许多中国人都沉浸在技术之中,认为只要技术做得好,就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升职加薪指日可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硅谷,那里有许多有技能的人,软实力比硬实力更重要。你是否能与同组的团队成员很好地合作,你是否能管理好你指挥下的人,这些都是重要的标准。监督者更喜欢提拔那些拥有强大软实力的人,因为级别越高,他们承担的“技术越少,管理越多”。如何充分发挥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是管理层最关心的问题。然而,许多中国人不注重自身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印度人在公司的社交技能嗤之以鼻,认为这是“拉近关系”、“取悦上司”。这种偏见和心态也使得许多有权势的中国人只停留在技术岗位上,而没有被空.提升
最后,有许多协会和分散的力量
众所周知,中国人从升职到创业都没有印度团队。这可以从硅谷分散的中国组织中看出。最近,记者发现,硅谷涌现出数百个大大小小的中国创业组织、协会和社团。不仅有工业部门,还有学校部门。有一段时间,我们不知道加入了多少类似的组织。
张雨晴告诉记者,与中国耀眼的创业组织相比,这些年来,他只知道一个印度创业组织,那就是铁,它的全称是印度企业家协会。这个协会有许多分支机构,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组织。它于1992年在硅谷成立,现在有超过13,000名成员,他们都是行业精英和成功的企业家。该协会为印度创业领域形成的端到端产业链做出了巨大贡献。印度企业家可以依靠这一平台在印度寻找风险投资,然后印度控制的it企业将收购或形成战略合作关系,这将有助于初创企业从观念层面向快速成长转变。华人社区虽然很多,但力量相对分散,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
不愿落后,安排部队赶上印度
硅谷的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实力差距。特别是当谷歌创始人佩奇宣布成立Alphabet公司,不久前皮柴成为谷歌新任首席执行官时,中国人开始反思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有几个c级高管。
目前,许多中国人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硅谷人数最多的“清华系”的工程师。目前,硅谷有一万多名清华毕业生。他们要么是大型it公司的骨干,要么是渴望尝试的企业家。他们逐渐认识到举办团体热身的重要性,于是成立了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及其天使基金teec天使基金,这是中国人聚集资源、共享资源、互相帮助的大本营和重要阵地。
在工作场所的推广方面,协会率先倡导推广和激励更多的中国年轻人。该协会汇集了硅谷各大公司的“清华系”高管,他们一直在尽最大努力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并给予更多年轻、有潜力的中国人晋升机会。张雨晴告诉记者,他们来美国的时候,中国人不多,在曲折中走了很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才走上管理岗位。他们都想把这些经验传递给刚刚创业的年轻一代,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成为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让老一辈的中国人传承他们的经验,形成牢固的民族纽带,让中国人无休止地生活在硅谷的科技界。
“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中国人将能够担任硅谷重要it企业的高级经理,打破玻璃天花板。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张雨晴说。
标题:科技界的中印“硅谷大战” 中国究竟输在哪里?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6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