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02字,读完约9分钟
在过去的两年里,低调得出奇的任频频发声,不仅主动接受海外媒体的采访,还多次抽出时间与国内媒体交谈。至于不时发出的内部信件,频率已明显提高。你在做什么,你在发表声明吗?当然不是。如果你留心观察,你会发现,出生于1944年的任,很快就要72岁了,而企业文化的继承和传承不得不提上日程。
这不仅是任的问题,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一个时代的结束
如果你再比较一下,联想的刘传志也出生于1944年,准备十年前退出;然而,在2008年个人电脑危机之后,我不得不站出来支持联想;最近,联想的手机遇到了困难,虽然他有很多提示,但他不太可能再回来——还是放手吧。
与他们相比,出生于1949年的张瑞敏仍在前线奋战,希望重塑海尔,甚至“去公司化”;出生于1954年的董明珠,几十年来依然保持着一贯的战斗精神,并且一直在说话。像张瑞敏一样,他希望推动企业的新转型。但是,作为国有企业背景的企业负责人,退休年龄只是最后一次;出生于1951年的王石不仅出现在娱乐圈,而且很少谈论房地产行业。
事实上,还有一个年龄较大的群体:何恒建,生于1942年,走路最平稳。在纯粹的私营企业背景下,他很早就把公司交给了职业经理人——事实上,他也是一个持有更多股份的职业经理人;同样出生于1942年的侯为贵,在将中兴带入世界前四后,离酒吧不远了;万隆生于1940年,双汇内部问题解决后,他可能不需要继续战斗。
从另一个角度,看看那些纯粹的国有企业。中国移动前董事长王建宙出生于1948年,中国招商银行前董事长马魏华出生于1949年,现已退休;备受赞誉的中国海外房地产前董事长孔庆平生于1957年,现已离职;宁出生于1958年,曾主管华润和中粮集团,可能是这一代人中的年轻一辈...
正因为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基层的时代,在体制内几代人的纠缠和积累下开始自己的事业,所以它也是一个中国优秀企业密集建立的时期。以1949年为主轴,前后十年左右出生的一代企业家创办了中国全球500强和准500强企业的近80%,也是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统治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前10年整整30年。更确切地说,它们中的许多起源于1984年至1986年中国城市商业化改革时期,2014年至2016年将成为其密集退出时期。这一代人,无论是张扬、低调、传统还是西化,都有着一些英雄情结和家乡情怀。此外,几乎所有这些企业都是在制度之内,或者是在制度之外诞生的,其中包含着各种纠葛,充满了故事——尽管这个故事不再受到新一代的崇拜和关注。
当我们来到2015年,这个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谁能承担下一个时代变革的重任,谁将成为未来之王?他们的继任者呢?
中国会面临企业家的错误吗?
我们可以比较香港和台湾的中国企业家,甚至欧洲和美国的中国人,我们会发现新的发现。
以香港为例,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和郑裕彤是四大家族,或者说是十大家族。除了祖传遗产,还有几位年轻的企业家。很少有名人。此外,四大家族创立的产业无非是房地产、基础设施和零售业。事实上,在新工业方面,香港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李嘉诚,1928年出生,李兆基,同年出生,郑裕彤,1925年出生,都是老人。至于已经去世的郭得胜,三个儿子和兄弟还不够,还卷入了贿赂诉讼...
台湾也许更好,但也有巨大的缺点:出生于1931年的张忠谋仍然是TSMC的灵魂,出生于1950年的郭台铭被认为是年轻一代之一。此外,联发科技的创始人蔡明杰在某些领域可以被视为“接班人”,再加上孔大师、统一和旺旺,因为他们很早就能在内地扎根;然而,在更大的背景下,在1917年出生的台塑之神王永青之后,她的女儿王雪红已经无法控制宏达电;;1944年出生的宏碁创始人石和1952年出生的华硕(ASUS)掌门人石崇棠,即使他们亲自出马,也很难彻底扭转公司的未来,因为个人电脑行业的大趋势已经不复存在;至于张荣发创办的航运业和蔡万才创办的金融业,由于台湾市场本身相对较小,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企业家毕竟是大时代和大市场的产物,时代造就英雄。
相比之下,内地的企业家要开心得多:改革开放是一个大时代,造就了一大批80年代中后期崛起的企业和企业家,这些企业家也与时俱进,推动了中国经济30年来的第一波发展;在那之后,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出生和成长的企业家都有一个缺点。然而,在1994年的市场化改革和信息产业的大发展之后,一股新的浪潮出现了,这也集中造就了新一代的中国企业家:1964年出生的马云,1968年出生的,1971年出生的马,以及由三人共同创立的bat,共同主宰了中国的互联网时代。他们与1971年出生的丁磊、1974年出生的刘、1978年出生的傅生可以说是一个群体,他们共同造就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
70年代后,企业家失去了一些家和国家的感觉,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主张成功的学习,而且很多钱更符合市场框架,所以会有少得多的纠缠;当然,在原始而野蛮的市场下,有一群人并不那么占主导地位,他们会大量利用资本市场以及政治和商业体系来获取利润,这是这一代企业家的另一面。
然而,在《展望未来》的30年里,我们可能仍然要回答三个主要问题:首先,既然大浪潮是企业密集涌现的关键驱动力,那么下一个大浪潮是什么?第二,中国下一波企业家的瓶颈在哪里,如何超越上一代?第三,原有的企业家能否顺利交接,不会面临台、港的困难?
未来中国企业家的“三条道路”
如果我们谈论继承,很少有企业能经历几次。你是时代的骄傲,经常被时代淘汰。毕竟,像ibm这样有百年历史的商店是少数。那么,那些能够继承创业精神的人是可以学习的对象,也是可以借鉴的几个样本:
首先是所谓的日韩德模式。日本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家族企业,三菱和三井的大财团历史悠久。这是一个成功的模式吗?至少对大型企业集团来说是这样。相比之下,韩国企业,如三星、现代、lg和sk,虽然没有日本企业那么老,但它们的模式接近日本企业。欧洲的德国和意大利也与此相似。
它们的特点是:家族企业控制着企业的方向,但股权更加分散,可以防止企业失去其固有的文化,注重长远利益,避免被职业经理人的急功近利所左右,避免家族内部股权过多而失去开放性和活力的问题。核心是文化和公平环境。仔细比较。香港和台湾的家族企业,甚至是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中国企业,往往对自己的家族控制过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一代创始人之后将会衰落,而在第二代之后仍处于领先地位的人就更少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在家庭之外分享权利和利益一直是一个重大挑战。此外,很少有中国企业家高度全球化,这也是一个文化陷阱。目前,除了华为和中兴,这是一项有待完成的任务。
第二种模式是所谓的美国模式。美国模式非常重视创新,考虑到家族企业所有权的分散化,其中创新值得一提。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人一直是世界主要行业的领导者。只要有一个大的工业浪潮,新的一批企业总是会出现——这往往意味着比守城更好的进化和迭代。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行业中,美国模式的优势无疑更加明显,因为颠覆比打磨更重要,创新比管理更重要。
与之相匹配的是更彻底的市场化,而不是伪市场化。什么是伪市场化?许多a股上市公司已经完全成为创始人家族的圈钱机器,没有制衡机制和必要的股东回报,与皇帝享有同样的封建地位。如果中国不能创造一个企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而不对二级市场和宏观体系中的知识产权负责的体系,那么中国就不会有美国式的长期创新环境,中国将会有很多“富人”而很少“企业家”。
有第三种模式吗?还是中国未来需要的模式和世界未来需要的模式?应该有,因为在未来,企业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他们会占据越来越多的资本。世界上的寡头政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企业正在成为“超社会化生产”,也就是说,它们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某些经济条件;然而,资本的所有者往往集中在个人手中,资本的力量已经达到影响政治、舆论和文化的程度,从而成为一种超级资本主义。这种财富创造,社会主义客体和操作层面的财富分配,以及资本主义主体的各个层面,是构成当代全球经济的核心矛盾之一。内部矛盾产生的紧张正在撕裂这个社会,旧模式很难继续控制如此巨大的紧张。
最近,扎克伯格为我们创造了捐赠个人财富和重新加入经济周期的可能性;然而,它也创造了另外两种可能性,那就是,这种分配方法可能效率较低或者更黑箱操作,而且暂时没有答案。或者,正如张瑞敏自己问自己的那样,企业在未来30年内注定会消亡?这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回到中国的背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三个30年里,我们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什么是大浪?什么样的新企业和企业家将在这一大浪潮下推动经济发展?这种发展是否能造福人民,是否公平而不损害增量,将最终决定其可持续性和我们的经济未来。
未来,但关于未来的一切仍然充满未知。
标题:柳传志、任正非之后:中国企业家如何传承换代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