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30字,读完约7分钟

李嘉诚搬来了这本书,其他三个家庭留了下来

“超人”李嘉诚,“四叔”李兆基,“鲨胆通”郑裕彤和“洋王”郭得胜,从各自独特的绰号,我们可以看出,在香港人眼里,这四大家族都有自己的经营风格和社会地位。

上述四个富裕家庭控制了香港相当一部分的经济基础。有人曾经笑说,每个香港人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就在为这四个家庭赚钱。水、气、电、房产、交通、购物、餐饮、电信、教育等等都得付给他们。

长期以来,四大家族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商业伙伴。纵观香港资本活跃的每一个节点,这四个家族都有着相同的前进和后退目标。但现在,作为首富,李嘉诚家族似乎面临着与三大家族分道扬镳的局面。

近年来,李嘉诚在内地加紧出售物业资产,但事实上,其他三家并没有跟进。在内地市场,三大家族已经开始将资本触角延伸到其他领域,包括基础设施、生物制药、公共服务和能源。在他们的商业帝国中,房地产业务只是一个支柱,而内地市场上更多的项目都被打上了香港资本的烙印。

李嘉诚走向收银台

根据胡润的2015年全球华人富豪榜,87岁的李嘉诚以200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二,与李嘉诚同龄的李兆基以160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四,94岁的郑裕彤以1000亿元的净资产排名第八,郭得胜家族的邝晓青也是86岁。目前,她已经以640亿元成为港澳台及海外华人中最富有的女性。

李嘉诚膝下有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珍分别现任长江实业副董事长和PCCW董事长。前者近年因大规模收购欧洲资产而频频见诸报端,是李家族资本运作的幕后操纵者;后者在通信业务中蓬勃发展。

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李氏家族收购的所有资产都在欧洲,而出售的资产都在内地和香港。在五年时间里,李嘉诚家族在欧洲购买了15项资产,总计花费了5054亿港元;在香港及内地出售的资产分别为9项及13项,总值分别为786亿港元及731亿港元。

相比之下,香港的其他三个家庭没有看到任何变化。以郭得胜家族新鸿基地产为例,根据其2014-2015年度业绩报告,截至今年6月底,新鸿基地产在内地的土地储备仍呈上升趋势,其中超过6处成为高档住宅或服务式公寓,其余为高品质写字楼、商场和酒店,对内地市场的增长势头明显。

然而,李兆基家族在大陆的经营业绩极其出色。截至6月30日,恒基地产在内地的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收入为28.04亿港元,同比增长190%。

只有郑裕彤家族的表现一般,新世纪集团在mainland China的旗舰物业在新世纪的表现明显下降。2015财年核心利润同比下降41%,至26亿元,主要原因是收入下降20%,至175亿元,项目组合的变化导致物业销售毛利率下降至41.6%。然而,在最近的年报中,新世纪集团并没有出现大规模出售房产的迹象,新世纪中国执行董事闫表示,未来他将继续在现有基础上收购土地。

香港四大家族投资图:李嘉诚迁册 其余按兵不动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主任严跃进认为,李嘉诚的做法应该理解为企业的个人行为,这不能等同于对国内市场的不乐观,这是房地产市场,尤其是商业房地产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他向《泰晤士报》记者指出,李嘉诚家族与其他港资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内部改革的努力和多元化经营的范围。

改革开放初期,香港资本逆势而行

如果时光倒流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李嘉诚为首的四大家族正式开始涉足内地业务。当时外资企业大举撤资,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一举成为香港在mainland China的最大投资者。

郭得胜在世时,对内地的投资前景也十分乐观,强调“除了在内地投资外,新鸿基不会考虑将资金转移到海外”。

过去20年内地市场的快速增长,让这些企业家勇敢地逆势而上。据统计,从1996年到2014年,长江实业的净资产从709亿港元增加到4060亿港元,增幅为5.72倍,而香港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从1.2万亿港元增加到2.3万亿港元,增幅不到两倍——李氏家族的财富增幅远高于香港。

新鸿基、新世界(报价:600628,咨询)和恒基地产的净资产也经历了爆炸式增长,同期增长率分别为4.95倍、5.72倍和5.82倍。

然而,2010年后,李嘉诚开始逐步抛售在mainland China和香港的资产,尤其是商业地产项目。2013年9月,李嘉诚先后卖出了广州西都汇广场、上海东方惠晶中心和百佳超市,堪称港人的“集体记忆”。虽然百佳超市的销售后来被取消,但李嘉诚显然对大规模、低利润的项目不感兴趣。

严跃进告诉《时代周刊》记者,李嘉诚集中销售商业地产,与目前内地商业市场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销售实践反映了现金为王的理念,并不断改变投资领域和投资形式。这可以被视为商业地产不容乐观的信号。”

内地业务多元化发展

长期以来,内地四大家族的投资项目大多是房地产业务。然而,从近年来的财务报告中不难发现,他们的业务已经多元化,特别是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影响下,这一点更加明显。

在昌河工业的利润构成中,基础设施行业是其主要利润来源,其次是电信和零售。作为长河实业最重要的棋子,长江基建一直扮演着李嘉诚早期进入大陆市场的“深度冲锋”角色。根据财务报告,仅在1996年,长江基建就在内地签署了多达32个投资项目,总投资达66亿港元;到1997年3月底,长江流域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承诺的基础设施项目增加到37个。

香港四大家族投资图:李嘉诚迁册 其余按兵不动

据《泰晤士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长江基建项目在内地涉及面很广,包括交通道路、电厂、水泥厂等。李嘉诚表示,房地产是核心业务之一,但不是全部。

此外,李家族还涉足生物制药领域。2005年,李嘉诚与广药白云山(报价600332,咨询)合作成立了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黄埔,双方各占50%的股权,主要业务是中药的研发和生产。去年,李嘉诚还增资10亿元人民币,帮助白云山和记黄埔扩大gap种植基地和主要原材料gmp生产车间。

除了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在内地的业务也在其他领域取得突破。恒基兆业的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是香港唯一的家用和供热天然气供应商。该公司在内地也有大量业务,在山东、安徽、河北、江苏、广东、河南、江苏和吉林等25个省获得了212个项目。

财务报告还显示,港中燃气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高益环保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发展了新的环保能源业务,并在江苏、陕西、山东、陕西、河南、辽宁等地拥有液化天然气项目。根据香港中华煤气的最新半年度报告,截至今年6月30日,本公司营业额为39.31亿港元,较同期增加2.57亿港元,而本公司股东应占除税后溢利为6.39亿港元,较同期增加37%。

标题:香港四大家族投资图:李嘉诚迁册 其余按兵不动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1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