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052字,读完约10分钟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研究阶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已成为跨越国界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挥现代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现代经济体制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围绕实现“两百年”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制。我们要深刻领会中央政府精神,加快现代经济体制建设,以新的活力把中国经济发展推向新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新中国成立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代表,中国的经济体制开始布局和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多年,中国经济体制建设的突出特点是围绕大项目进行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城市。改革开放后,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制造业生产系统日益完备,工业系统的类别也日益完备。中国拥有《联合国工业分类目录》中列出的所有行业类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形成了较强的产业支撑能力,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还应该注意的是,虽然中国的产业门类齐全,但水平不高,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许多行业和产品仍处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经济系统的现代化水平不够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研究阶段。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已成为跨越国界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制度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和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建设创新引领、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序竞争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收入分配的经济体系、突出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化、均衡、安全高效的综合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经济体系。上述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在一个机构中建立和推广。十八大以来,这些重要讲话为我国加快建设现代经济体制提供了根本指导,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用新的发展观引领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握新时代的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以新的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落实新的发展观。
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现代经济体制需要适应科技进步的趋势、国际分工的调整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其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弥补供给不足和不断提高满足新市场需求的能力上。因此,要坚持以创新为主要动力,科技创新和制度机制创新并重,依靠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和动力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目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产品、以5G为代表的创新互联网技术、以新金融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的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尤其是中国在5G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从5G到物联网,到自动驾驶和物联网,可以预见,新产品和新技术将加速工业化,释放越来越强的驱动力,扩大更多未知空房间,产生更多新格式,成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充满活力的一部分。
落实协调发展的理念。现代经济系统的内部协调不仅包括产业、区域和要素之间的协调,还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以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协调。中国经济体系的特点是“平行联系”。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因此,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必须注重平衡与协调,通过“短板”和“加法”释放“长板”潜力,进一步发挥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有效激发落后地区、欠发达产业和未被有效利用的资源的优势和潜力,形成经济体系内的协调机制。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避免资源要素的“去现实化”,注重实体经济,加快建设制造业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现代经济体系是一个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要建立现代经济体系,我们必须坚决放弃破坏甚至摧毁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我们绝不能为了暂时的经济增长而牺牲生态环境。习近平同志指出,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环境当生命看待,协调好山、河、林、田、湖、草系统的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不仅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价值导向和“硬约束”,还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促进自然资本持续增值的发展机遇和动力。因此,有必要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落实开放发展的理念。现代经济体系是与世界经济协调发展的开放体系。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将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善于协调国内国际形势,善于利用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现代经济体系是一个更广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经济体系。它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出口并重的内外联动体系。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开放才能使经济体制现代化。建设开放的现代经济体系,要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调整,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设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和扩大利用外资,扎扎实实建设“一带一路”。
实施共享发展的概念。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体现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建设现代经济体系,要注重共建共享,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有成就感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不断做大“蛋糕”。我们要着眼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分割不断增长的“蛋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人民更加富裕。为此,我们必须优先考虑就业,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全面发展,将极大地提高科学技术的含量和贡献率,同时让人们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生产中充分流动和竞争。我们不仅要鼓励先进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激发活力,还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进一步展示中国现代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其他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都决定了中国现代经济制度具有很大的优势。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显示我们现代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有效激发各市场主体的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定不移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坚持“两个不可动摇”原则,让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利于充分发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优势。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强、优化和扩大国有资本。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完善亲清商务关系的政策体系,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员健康成长。我们将创造一个市场环境,让所有所有权实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公开、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并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
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中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可以保证现代经济制度下劳动关系的和谐,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重点保障劳动收入,提高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和调节机制,重视第三次分配功能。大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力队伍,弘扬劳动模范和工匠精神,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完善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估、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创新创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新兴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势头。
实现有效的市场机制、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宏观调控的程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建设现代经济体制提供有力支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实现市场准入顺畅、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微观主体的活力和宏观调控的程度,充分发挥现代经济体制的优势。
职责:吴迪
标题:加快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地址:http://www.jcpa.cn/blgjj/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