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99字,读完约4分钟

中医药战略科学家杨俊耀浅谈高血压

高血压是当今社会最常见危害人类健康最大的慢性疾病中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之一。中医治疗多从肝肾或痰瘀入手,高血压“病”古今文献、临床医案尤其是多责之于肝风,肝风上扰。然而,责不仅只是肝阳上亢、内风上扰所为,其实肝风之所以内动上扰乃阳明首当其冲,肝木失于疏泄,则脾土壅滞,湿热内生。临床上用镇肝熄风汤以取平肝潜阳虽有效但也只不过是取权宜之计,仅只是在治标,而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化裁,清解脾胃之湿热,使脾胃气机畅通,升降复常,则肝风易于平熄,方是贵在治本。实验研究表明,在葛根芩连汤的配伍中,就葛根一味,具有改善脑循环及外周循环的作用,方中之所以重用葛根,有欲降先升之意。然而,象高血压、高尿酸、高血糖、各种痛疼、顽固性失眠等等,从严格意义上讲,谓之高血压病、糖尿病、疼痛病……等等是错误的命名,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以“xxx症(状)"称之为准。

再举例另一类证型之高血压症治疗来说,临床上如果是遇到了因心阳不振,寒水上冲,阴霾弥漫,清阳被蒙,反用滋阴平肝,以助寒水,会久病不愈的,若是立法遣方用苓挂术甘汤治之则效如桴鼓。不禁有医者会言:桂技辛甘而温,多数医家认为其能升高血压,岂敢反用也?答曰:高血压症的出现与存在并不都是肝阳的病证,绝对不可认为高血压症即是肝阳上亢病证唯一,本证如用平肝潜阳法治就会不效或加剧,就在于原本是心阳不振,寒水上冲,阴霾弥漫,反用滋阴平肝,以助寒水,方造成久病不愈之误。另外,在患不同病证的人群中,便存在着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等各自不同类型的体征与证候,体征证候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却同时会表现出高血压症状来的,而绝非肝风上扰那个肝脏在站台唱独角戏,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样亦为因且还会是其主因。但是,象通过温阳散寒予以麻、桂、葛根为君的方药来治疗高血压的并不多见,究其原委,乃是西医药学闯入中国后,一部分人仅拿现代药理学研究的方法去套路单味的中药材(其实中药与中药材是两者之间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概念),结果就错误的认为麻、桂、葛根会升压,且现代药理已成定论,近百年来已列为脑血管病禁区,哪么绝大多数既是真正的中医人他们在实际临床中明知麻、桂、葛根等味药材方配伍用之效如桴鼓,但却因明哲保身之念而绕道不敢用麻、桂、葛根之属,久而久之,形便成了陋习惯俗。

麻、桂、葛根等味药材用之降压,现代斥其非,实是不知汗法可以消除溢血、充血之水肿。人本一体,表里同气,表气闭塞则里气逆乱,表气通则里气和。中医药有双向调节效能,是通过调燮整体气机而治疗局部疾病。汗法之奥妙,并不单在一个“汗”字,麻黄可以通利九窍,宣通脏腑之气。从该证型所表现出的病机看,由于寒袭太阳之表,玄府闭塞,寒邪郁勃于内,气机逆乱上冲。邪无出路,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即邪之出路,随着汗出,表闭一开,邪从外散,肺气得宣,水道得通,小便得利,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去,脑压迅速复常。

实际临床中,有担当的中医师会坚持用中医药人的思维和观点,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治疗高血压,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很重要一点就是对寒邪致病的灵活理解与大胆运用!其遵循的理论依据是:寒客于肌表,可以温散;寒客于血脉亦可以温散;纯阳虚而致阴寒内生亦可温散。寒主收引,血脉被寒所克,拘挛不舒,自然引起血压升高。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散寒,阳气得复,阴寒得散,血脉舒展,血压自然下降。至于其并症合症象头懵,小腿酸等等,乃是寒凝筋脉导致筋脉不舒所致。寐不安,阳气不能"精则养神"也。收尾巩固时又加吴茱萸,暖肝之阳气(从古至今肝无虚证、寒证,观念亦非正确)实亦助肾之阳气,"肝肾同源"不仅体现在"精血同源"阴的方面,也体现在阳气的相互助用上。这正是溯本求源,灵活应用中医传统理论,去认识现代的常见病或疑难杂症,并凭借脉诊加以识别区分,辨明证型,即使再新再复杂的疾病,中医亦可以依法施治。

标题:中医药战略科学家杨俊耀浅谈高血压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4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