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6字,读完约9分钟

《创业的困难》一书的作者本·霍洛维茨是硅谷最好的企业家之一,也是最好的天使投资人之一。他从零开始到首次公开募股,然后以16亿美元的高价成功出售公司,后来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他亲身经历了创业的方方面面,见证了高潮和低谷,见证了互联网的狂热和泡沫爆炸。他的经历无疑是一个生动的教材。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企业家背后未知的真实经历和心路历程。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在他看来,创业是一种“如何完成比困难更难的事情。”正如书中所写:“在担任首席执行官的8年多时间里,只有3天是好的,剩下的8年几乎都是艰难的。”

“创业难”这个词来自唐武经的《贞观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他问大臣,创业难还是创业难。与唐太宗并肩作战的方认为“创业难”,与唐太宗共同治理国家的则认为“经商不易”。唐太宗总结说:“成功是很难维持的。”李世民无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他知道创业和保持成功并不容易。

在采访企业家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相对较大的视角:有刚刚起步的小型和微型团队,也有事业成功的行业领导者。背景像蝙蝠一样的豪华团队也有起点非常低的草根团队;到处都有寻求投资的新企业家,也有被数十亿资金追逐的明星企业家;有白手起家的年轻创业者,也有连续不断的创业者,他们在毫无疑问的一年里花了超过1亿英镑;然而,在接触的人群中,除了勤奋、进步、敏感等,还有一个外人没有注意到的共性:企业家大多不快乐。这是什么原因?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近年来,创业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尤其是在互联网圈里,如果你不创业或者不提自己创业的想法,你会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在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大众创新和创业”的概念之后,创业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事情,似乎全民创业的时代即将到来。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创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总有几个人可以过关,创业真的是“一个成功,一万根骨头都干了”。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创业项目从一开始就来到了这个世界,焦虑和矛盾从头到脚流淌。很多时候,创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然而,在创业的实际道路上,困难从未停止过,甚至一分一秒,甚至连原来的生活质量都大大降低了。

从第一步开始创业不是一个小问题。首先,创业需要做决定,这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工作相对稳定、收入较高的人,比如老员工或英美烟草的管理层,这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家庭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个人、家庭和收入等各种现实因素,许多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说服自己和家人。莫言唐嫣在创业前反复问他的妻子,如果我失败了我该怎么办?他的妻子说要重新创造,卖掉房子,重新创业,如果失败三次就离婚。所以唐嫣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三年上市的结果和他妻子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多备份的创始人胡原来是一号店的副总,生活稳定,收入可观。两个孩子已经在上海学习了。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离开一号店前,创始人刘俊岭请他吃饭,对方告诉他创业真的很难,时间不是他自己的,他经常在半夜三四点醒来,睡不着觉。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选择创业。辞职后,他的家人从上海搬回深圳创业。腾讯创业部是一家旅行社移交的李玮。当他放弃腾讯稳定的工作去创业时,他的家人反对,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他的声明是“如果他的家人不强烈反对,他们会支持的。”享受舒适的生活是人之常情,但说服自己和家人在创业时走出心理舒适区并不容易,甚至不痛苦。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团队是创业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最关键的部分。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磨合可能是最困难的,也是必须经历的。去年的热门电影《中国合作伙伴》让很多人感受到了企业家的手足之情和艰辛,但真实版的中国合作伙伴的故事并不那么美好。轰动一时的方便面酒吧的创始人于浩然和合伙人王冲,在公司A轮确认后,为了争夺公司控制权,不惜撕破脸皮,甚至删除了公司代码。Xi大师的中国汉堡的合伙人甚至在团队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分裂后上了法庭。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在一个中国人普遍缺乏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的环境中,许多人加入了创业团队,他们并不真正热爱这项事业,而只是一群想上山吃肉、秤金银的人。他们是典型的“企业家浪漫主义者”。他们根本不考虑创业意味着什么。相反,他们就像阿q,“革命?“跟我走”,但随着激情的消退和遇到的困难,他们第一个分手并退出了这个领域。任何团队变动对企业家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身体和精神考验,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是可以想象的。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有了团队,企业家必须进行良好的投资。在许多企业家和未来企业家的眼中,投资者无疑是天使,但他们不知道许多人是有翅膀的鸟。只有那些能挣钱的人才会投票,那些挣钱少的人不会投票,更不用说那些没挣钱的人了。为了保护他们的成就,投资者经常不惜一切代价去。包括关闭项目以减少自身损失。因此,投资者和企业家相爱并互相残杀,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资本的源泉是追求利润和减少损失。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但是混合投资行业让企业家如履薄冰。在融资过程中,几乎没有企业家不遇到一些被扭曲的投资者。一些投资者已经投了竞争者的票,但他们已经抓住机会获取信息;有些人根本不准备投票,但他们却取笑企业家。此外,投资者和企业家签署了相关协议,但凭借条款的优势,推迟了项目的实施,直到项目停止。

2014年在凯利成功融资“口袋购物”后,该公司公开反对红杉,称红杉商店欺侮客户、主宰市场、未能履行承诺,几乎将整个项目拖垮。即使是像唐嫣、罗永好这样有积累、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也不能幸免,更不用说大多数草根企业家了。罗永好说,唐嫣曾经有一个小本子,用来记录伤害他的投资者。旁观者往往对企业家融资的数量和价值感到惊讶,但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他们身心的考验。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企业家在早期会经历各种困难,甚至日夜担心生存。考虑商业模式,赶上竞争对手,一心一意追求更大的发展。然而,经过一定规模的发展,企业家的焦虑将不会得到缓解。王尔德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你想要的,另一种是得到你想要的。

雷军的首席执行官林哲投资了我的外卖店,他19岁开始创业,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没有经济负担。在早期,他明白钱越多,痛苦就越少,他就会越快乐。所以他有100万,追求1000万,有1000万,追求1亿,但后来发现追求数字实现后,就更痛苦了。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开始信仰佛教,成为素食者,追求内心的平静,他的焦虑和失落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和释放。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老徐是明远坊和宠物熊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成功的系列企业家。价值超过1亿元,财务自由。当他谈到焦虑时,他说随着事业的发展,创始人的焦虑不会随着生存和利润的稳定而减轻,而是会变得越来越重。因为你的事业越大,你的责任就越重,你的要求就越高。仅仅追求数量的变化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只有在创业中不断取得成就,才能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2004年,35岁的雷军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将Joyo.com卖给了全球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然而,进入富人行列的雷军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样幸福。“这个决定实际上对我来说非常痛苦。”为了摆脱销售卓越的损失,雷军强迫自己忘记卓越,甚至强迫自己半年不上网或网上购物。这个过程非常困难。“过去我每天上班都会花半个小时在卓越上,我每周都会买一些关于卓越的东西。”现在就像戒烟一样。”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本·霍洛维茨在《艰难的创业》第七章中引用了李彦宏的例子。根据常识,首次公开募股应该是企业家最快乐的时刻之一。然而,李彦宏是真诚的,也是恐惧的:当股票价格在开盘时大幅上涨时,“我感到非常痛苦……这意味着我的实际表现肯定比我预期的要高得多。”我别无选择,只能沉浸在运营中,专注于技术和用户体验。最后,我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总之,企业家总是不开心,不管他们是大是小。著名精神病学家纳西尔·加赫米在《一流的疯狂:解读精神疾病与领导力之间的关系》中提到:“情绪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总体上有幸福感的人可以称为心理健康的人;然而,平和放松的心态永远不会激发伟大的成就。在书中,Nasir Gamei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精神疾病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激发杰出的领导力。一生中从未经历过情绪障碍和反复痛苦的人通常很难面对危机。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在评估当前困境和预测未来形势方面,遭受绝望之苦的人比“正常人”做得更好。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创始人特德特纳是最生动的例子。这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中的观点如出一辙:它不能杀死我,但它让我更强大。

在普通人眼里,成功的企业家应该比普通人幸福得多,事实并非如此。换句话说,企业家永远无法消除焦虑和心理折磨。普通人选择安逸和舒适,但从一开始,他们就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注定要生活在一个反复痛苦和打击的环境中,甚至进入类似的病态心理状态。然而,这种焦虑和痛苦将激励和激励企业家挑战自我,通过克服自我障碍完成新的自我拯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提升。

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对大多数企业家来说,不停止他们的生意就能生活下去是很正常的。就像1924年,英国登山家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问《纽约时报》“你为什么要攀登珠穆朗玛峰”,他说了一句名言:“因为山就在那里!”

(南起路:韦偃互动创始人,钛媒等媒体作家,微信公众号:南起路)

标题:创业者为何永远没法消除焦虑和心理上的折磨?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3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