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8字,读完约3分钟

从明清文献看钓鱼岛的归属(明确钓鱼岛问题③)

地名是今天活着的历史证明。 在明代的文献中,钓鱼岛也被称为“钓鱼台”,被称为“钓鱼岛”。 “嶋”是小岛,“嶋”是同义的。 从知识谱系来说,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明清文献自古以来就是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现存最早、最重要的历史依据。 从最初关于钓鱼岛等岛屿的记述开始,追溯痕迹,可以强调明代以来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印证东海海上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 日本政府无视历史事实,称钓鱼岛为“无主地”,但实际上不适合人居的无人岛并不是“无主地”。 只有在充分把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原件的清原才是可能的,对于日本所谓的“发现”“无主先占”的说法,给予有力的应对。

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采用了钓鱼岛。

自古以来,中国沿海的前人与海洋关系密切,浙江萧山越过湖桥“中华第一舟”的发现,标志着8000年前中国的前人开始了东海的航海活动。 在古代中国航海的记载中,称为“舟子相传的秘本”,后来称为“针本”,伴随着航海活动而产生,代代相传。 如以往所见,这种留下的航海记录是明代最早的。

最初记载钓鱼岛等岛屿的文献被认为是1403年撰写的《顺风互送》的手稿。 事实上,我们必须从更早的时期,即《三十六姓所传针本》开始。

陈佳荣表示,最近,《三十六姓所传针本》出现在琉球大学图书馆藏的琉球人程序法《指南广义》中(《清琉球程序法〈指南广义〉》,香港《国学新视野》季刊,年夏号)。 查阅1708年总结的航海专业书籍,《航向条记》抄录了14条《航向》,有两个由来:一条是从《封舟针帐》中引用的4条,其中3条记载了《钓鱼台》的名字,康熙亥年(二十二年,112年) 第二个是“三十六姓所传针本”,一共十本,有四本直书“钓鱼台”之名。 一琉球去福州,一福州回琉球,一东涌山开船,一台开船。

《三十六姓所传针本》是三十六姓传承抄录的航海《针本》,三十六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明会典》中,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明太祖承蒙福建三十六姓移居琉球:“二十五年,(琉球)中山王遣子侄子进入了国学。 那个国家往来朝贡,赐予闺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 由此认为,明代文献最初记载钓鱼岛是永乐元年( 1403年)的时间,有理由追溯到洪武年间。

《三十六姓所传针本》发现的意义是强调了这种源自中国航海实践的传抄本在时间上的来源很长。 赐姓是14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三十六姓所传针本》的下限,那么,针本的上限能推送到哪里呢? 从“航向”一词的形成时间来看,指南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时代中国人首先用于航海,《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确定采用了“指南浮针”。 从那以后,“航向”一词产生了,也许有“针本”的传书。 由此认为,中国航海家最初发现,可以将钓鱼岛的历史命名和利用为海上航行标志,最早,或者推进到北宋初年发明指南针使航海、航向出现的11—12世纪。 结合以下明朝洪武初年派遣使节巡视琉球和明朝水军的“琉球大洋”的文献记述,最晚可以追溯到14世纪70年代。

针本是中国人最先发现和命名钓鱼岛的重要历史依据。 据此,中国在1884年“发现”了该岛,比日本人古贺辰四郎早了至少500年。

1 2 3 下一页 1 2 3 下一页

标题:“人民日报:中国自14世纪就对钓鱼岛实施比较有效管辖”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1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