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184字,读完约5分钟
原文1 :缔结条约的仪式
10月24日,中英双方交换了签署《天津条约》的同意,同时在北京市内签订了条约。 额尔金卿以非常盛大的方式进入北京城。 我队下午两点离开了城外的喇嘛庙。 卿按照中国高官的移动方法,坐在笼子里,后面骑的是马上骑着的英军司令官、英军参谋部的成员、英国特使团的秘书和随员们,以及来自英军所有部队和部门的一点军官。 仪仗队由英国和土著步兵400名,管乐器和持旗骑兵100名组成。 进入安定门后,这支队伍沿着宽阔的街道向城市南部走去,横穿整个城市后,位于分隔皇宫和内外城市的前门之间,来到了不太显眼的礼部大厅。 泰晤士报的记者这样描述了从安定门到礼部大厅的队伍行列。 “24日上午,额尔金卿和克兰特爵士在北京英军各团的600名士兵和100名军官的护卫下进入了安定门。 英军总司令官和他的司令部和参谋部成员骑马走在额尔金卿面前,后者坐在16个中国人抬的篮子里。 篮子商们穿着额尔金卿定制的衣服。 罗伯特·内皮尔爵士指挥的第二步兵师的士兵排列在街道两旁。 额尔金卿通过后,他们隔开距离跟在后面,占领了街道两旁的战术要地,防止了中方的埋伏。 相当多的人聚集在街道的两边。 他们非常遵守秩序,对瞥一眼“大蛮夷”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试图窥视额尔金卿椅子经过时坐在椅子上的他。 到礼部大厅门口时,这个队停下来了。 由100名士兵组成的防卫队进入大门,在里面的院子里排队站着。 然后,额尔金卿的椅子被举起来,克兰特爵士骑马跟在后面,其他所有军官都步行进入礼部大厅。 英国特使从笼子里出来时,防卫队的士兵们尊敬地举起武器,乐队演奏了《祝福上帝女王》。 ”。
条约的签订仪式在一个院子的大厅举行。 被木制拱门支撑,装饰着美丽绘画的屋顶非常不适合周围的矮墙和满是灰尘的墙。 人们确实努力了一点,给这个大厅做了一点装饰。 大厅的尽头有一个讲台,面对大门,盖着红布,比地面高一点。 大厅的中央,靠近后壁的地方,放着文件们放文件的桌子。 这张桌子的左右摆着另外两张桌子。 一个是给代表咸丰皇帝的恭亲王的,另一个是给英国特使的。 大厅的两边放着两排桌子。 一排是为了清廷高级官员,另一排是为了英军高级军官们。 额尔金的左边还放了一张给英军司令官的桌子。 所有的桌子都盖着红布,桌布上有些刺绣的图案。 几盏灯笼用中国的方法从屋顶挂着。 英国特使在门口受到恭亲王的欢迎。 后者按照预定的礼节向他打招呼,额尔金卿也鞠躬还礼,脱下无缘三角帽子后又戴上了。 同时在缔结条约的过程中戴上了它。 这是入乡随俗,遵循中国人的礼仪。 接着大人物们陆续入座,沏茶后,茶杯就放在桌子上。 恭亲王相貌堂堂,年龄看起来在25岁到30岁之间。 他的表情很忧郁,偶尔皱着眉头,所以第一印象不太好。 他穿着深蓝色的、有白色鼬毛装饰的长袍,下摆垂到膝盖下面。 在长袍的胸前、背上、肩膀上用金色和彩色的丝线刺穿的所谓“蛟龙”图案。 他身边有很多官员,有些人不太漂亮,穿着和他有点相似的服装,但肩膀上没有刺绣的图案,有些人把蛟龙的图案换成了鸟类和动物的图案。 所有人都穿着黑色缎靴,脖子上挂着琥珀、珊瑚和木雕念珠。 他们圆毡帽的顶部有标志身份的顶部,最高的是红珊瑚石,最低的是真? ? 据说只有制的顶球。 仪式的开始是,双方调查对方是否拥有“全权”,双方满意后,分别取出条约的中文和英语复印件,以极其隆重的方式进行签名和盖章。 在场的所有人显然对这个过程很满意,只有一个倒霉的随员被封蜡烫伤了手指。 这个过程结束后,编了一集。 那个技艺精湛,性情好的贝亚特先生给英国特使拍了在条约上签字的照片。 接着双方提出并交换了两国政府批准的《天津条约》。 盖上英王玉玺的英方条约,保管在用银饰带系好的银盒里,然后再看看用黄色缎包好的中方条约的复印件,看起来真的是贫相。 交换完条约的文案,又拍了照片。 天很黑,而且很冷,该走了。 没有讨论,没有必要,所有的准备事业都已经完成了。 所以椅子又搬到礼部大厅门口,英国特使和恭亲王互相告别,乐队又演奏《上帝保佑女王》,卫队持枪行礼,英方队重新排序,沿着来时的路,穿过城市 英国炮兵在北城墙上打了21枪,于是第三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中国战争就是这样结束的。
编者的话
1840年鸦片战争,侵略者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开始大肆掠夺。 中国从此遭受了一百年的屈辱。
历史不能篡改,但所有侵略者都会在自己脸上涂香粉,颠倒黑白。 我们理解这本丛书编纂的深刻含义。 这是折磨中国人的众所周知的历史,侵略者的记述是“骄傲”和“优越”。 “伦敦信息画报”是所谓的“客观报道”,但其“指引”是我们永远不能接受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可以读出对侵略者的“愤怒”。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历史总是提醒我们,中国要变强。
复印馈送。
创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信息画报》是以画为主体的世界第一本复印周刊。 那幅密线木刻版画和石印画以那个时代技术条件能达到的最快速度再现了世界各地的重大事情。 画报从创立之初就密切关注中华帝国,向中国派遣了很多画家兼记者,从1857年到1901年向英国发送了数千张关于中国的速记和数十万字的文案报道。
【出版新闻】
作者:沈弘编译
出版日期:年3月
定价: 198元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企业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标题:“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侵略者眼中的中国”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1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