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78字,读完约24分钟

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就像一条流动的长河,文化艺术是河流激荡中舞蹈的浪花。 敦煌壁画中美丽的飞天形象是印度佛教文明和中国道教文化乃至希腊文化因素交替冲突引起的华丽浪花。

一、什么是飞天

金庸有着名的小说《天龙八部》,是佛教化的书名。 八部《天龙》中,有《飞天》。 只是她原来的名字是“天人”。 佛陀诞生了,“来宾”中有“天人”。 本名“干阐婆”和“紧那罗”,是音乐之神,空中赞歌、烧香、散花、洒水。 傣族的泼水节源于佛诞节。 “天人”飞行空,被国人称为“飞天”。

“飞天”原本是指上帝用空浇花、演奏音乐、唱歌时的状态。 后来动词变成名词,干阐婆和紧那罗成为一体,男女不分,功能不区分,成为一体飞天。

敦煌飞天形象从印度传来,与中国本土道教的羽化升天等形象结合,逐渐凝结、融合,最终迅速发展成中国式飞天。 像所有的文化交流一样,它经历了引进、吸收和创新的阶段。 西域风的引进。 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的西域风飞天上半身赤裸,双手合十,鲜花散落。 下面穿着长裙,露出赤脚,漂浮的带宽短,缺乏飘逸感。 在印度、伊朗的早期佛教艺术中,作为天人干燥的女性,身材短小,造型是典型的印度舞者“三道曲”式,衣服也很朴素,几乎没有飞翔的身影。 在印度马托拉早期的佛教雕刻中,佛光两侧各有飞行状的天人,身体直立,手里放着花,手里撒着花。

中原风的混合。 北魏末期,飞天的身体和丝带变长,身体比例夸张,丝带随风飘扬,出现了中原风格的明显影响。 有些洞穴的飞天,脸的形状不是丰圆而是细长的清秀,鼻子很小,脸很美。 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重视羽化升天的道教有“飞仙”的形象,王子晋好像骑鹤羽化升天。 受道教“飞仙”文化的影响,促进了佛教“飞天”身体向轻方向的转变。 敦煌石窟也描绘了飞天和道教飞仙共存的现象。 受中原“秀骨清像”画风的影响,有人悠闲地玩耍,有人往上爬,有人双手合十,有人往下沉。 飞翔的身影也慢慢变长,动态地轻轻地变轻。 飞天飞舞的地方,香花凋谢,有仙境的意思。 北魏后期的飞天受汉晋画风的影响,开始向女性化迅速发展,五官匀称,眼睛美丽,鼻唇小,眉毛平坦,足型长,腿长是上半身的两倍。 天空的丝带数量多达4、5根,前端有尖角,向下自然飘扬,也有发挥飘扬空视觉效果的丝带。

西域风格和中原风格的融合。 隋文帝崇佛,佛教发展迅速,飞天也大流行。 隋代的飞天,身体弯曲幅度大,脸型丰富,身体比例适中,柔软多彩,融合了“西域式”和“中原式”的艺术特征,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飞天艺术迅速发展到山顶,外形建模和内在精神表现本土化。 天上飞的动作轻快,表情悠闲。 盛唐飞天进入净土变,出现双飞天,围绕宝盖,追逐玩耍,蝴蝶云形成回旋的圆,表现了“极乐世界”的美丽气象。 飞翔的姿态是写实的,身材温和,头发高高耸立,脸很美,姿态很美。 从艺术风格来说,唐代的飞天受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画风的影响,应该也表现出顾拜之铁线所描绘的馀韵。 敦煌飞天表现出美丽的飘逸和雄浑豪放的和谐统一,高度融合了中国优秀以前流传下来的画法和印度的主题素材。

这里还会谈谈传入中原地区的“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飞向浩渊之月空,不依赖两翼,只靠气势飞的衣领底部。 这个美丽的仙人与西来佛教中飞翔的天人,对“飞翔”的造型产生了共鸣。 这种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创造是最美的交流。 总之,敦煌腾飞的迅速发展变化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博大精深,以中国儒教、道思想为主导,呈现出兼容的姿态,吸收异域的艺术精华,融合本民族以前流传的艺术风格,经过不断的训练、加工,充满生命力

同样的例子在丝绸之路的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胜枚举。 例如,中古时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动物型装饰图案最典型的是鸟图案、对兽图案、有翼兽图案,这种图案通常与菱形图案和连珠图案结合对称出现,在连珠图案中最常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对鸟文绮是中原风格和西域风格完美融合的艺术品。 非常自由的宽缘菱形图案,作为四方连续的框架,菱形边缘内侧织有从中国以前传来的回纹图案,整体图案是与对舞的双鸟两对对置的两组卷草图案以带状间隔展开,双鸟的对舞、舞姿非常美,西域 楼兰出土的汉代菱格忍冬纹文绮也有对鸟图案,楼兰昌善出土了对羊纹锦和对鸟、对兽纹锦,吐鲁番发现的织锦中出现了连珠对雁纹、连珠对孔雀纹等。 野兽图案中常见的是对羊、对马、对狮子等图案,多反映在吐鲁番、楼兰出土的丝绸织物和敦煌壁画上。 唐代内地丝织物也经常使用这样的图案,被称为“陵阳公爵”,由唐初四川地方长官洞师伦(封凌阳公)制作。 但从吐鲁番出土的丝绸织物来看,这种纹样在6世纪流行于西域,洞师伦最可能的作用是收集、整理和定格它,这证明中国工匠在接受异域图案艺术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

另外,亚述帝国最初出现的有翅膀的野兽图案,也见于汉代中原丝织物、壁画,最常见于石雕艺术。 四川雅安东汉末年益州太守高颐墓前的狮子是中原地区最早的这样的形状。 狮子四脚奔腾,尾部高高耸立,胸旁各有短翅膀。 南北朝时代,有翼兽动物的造型已经成为流行的镇墓兽像,充分体现了本土化的程度。 现在的六朝陵石刻中,南京宋武帝刘裕陵前的石麒麟、陈文帝陈蒨陵前的石麒麟、石天禄、丹阳梁武帝萧陵前的石天禄、南京南梁萧秀(萧兄弟)墓前的石狮子等,肋骨下有飞翼。 这些翼的形态不一样,呈波形、呈浮云状还是鱼鳞状,与纯粹的西亚式翼不同,明显被纳入了中国的方法。 唐代帝王陵墓中,也表现出很多这种有翅膀的神兽石刻。

更有趣的是,笔者参观过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在那里发现了一些感兴趣的石刻像。 阿拉伯商人的墓地上刻着佛陀脸的神祇,佛陀上挂着天主教的十字架,佛陀腰围的两侧有希腊神话中天使般的翅膀。 这是十二世纪的作品。 那个时代,欧洲在西亚发起了血腥的东征。 为了讨伐异质的宗教,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激烈的冲突。 但是在中国,这些宗教文化互相兼容,共同繁荣,互相影响,互相受益。 开封的犹太人和来华的阿拉伯人和基督徒,可以在中国和平地生活。 我们不要赞扬中国文化的宏大气概和慷慨的包容精神。 也许这是中华文明无论经历多少腥血雨的痛苦,依然活着的理由!

二、飞天和琵琶

敦煌天空飞行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敦煌莫高窟112窟“歌舞伎乐图”中弹琵琶的天空飞行。 这幅《歌舞伎乐图》是无量寿经净土经变的一部分。 飞翔本来就是来自音乐女神,歌舞伎图当然离不开她。 琵琶这种乐器在敦煌壁画中出现了600多次,手持琵琶的人、边弹边跳的人、跳舞的姿态中抱着纵弹的人、挥臂横弹的人、歪着头弹的人、最绝妙的是在后面反弹的人、反弹的是 敦煌莫高窟第112窟是中唐时期的作品,其中反弹琵琶的飞天是来自天堂的舞妓。

但是,天堂歌舞是地上歌舞的描写。 琵琶这个乐器是从西方传入汉代的,最初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但“琵琶”一词来自波斯语的barbāt,汉代暂时翻译为“批把”和“枇杷”,晋以后改称为“琵琶”。 传入中国的四弦琵琶直接来自龟兹,因此也被称为龟兹琵琶。 龟兹改良西亚的两弦琵琶,成为五弦的曲首,但传入中原后,改为四弦,根据宋代《乐书》,是法四时的天地。 四弦曲颈琵琶在汉代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东汉灵帝时加入了宫廷乐队。 秦汉时代的陕西地区还有被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的三味线琵琶,也是原产于西亚由汉族改造的乐器。 公元前2世纪末,汉公主和乌孙昆弥结婚时,带来的嫁妆上有这种琵琶,简直成了中国的特产。 唐代宫廷和社会上的音乐演奏中,琵琶很流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描绘了来自长安乐师的熟练琵琶琴艺,印象深刻。

杆身响了三两次弦,不成曲子先有情。 弦压低声音思考,似乎一辈子得不到志向。

低眉信手续继续,心里说着无限的话。 慢慢地边捻边选,最初是“霓虹灯”之后的“六个”。

大弦吵得像骤雨,小弦斩钉截铁。 断断续续的杂弹,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

格温语花底滑,安静的咽泉流着冰往下掉很难。 冰泉冷弦凝结,凝结从来不发出声音暂停。

有安静的担心不要暗恨生,这时润物又细又安静。 银瓶突然浸水,铁骑突出刀枪响。

曲终收拨小心画画,四弦好像一声撕丝绸。

汉唐时代传入中原内地的胡人乐器除了琵琶外,还有鱼笼、篥、胡角、胡笳、胡笛等。

篌原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年创作的,后来传到中亚和印度,从三弦纵篌迅速发展成11~ 15根弦弓状的卧篌。 汉武帝征服南越后,筷子从南亚传入中国。 东汉“释名”解释“篌”的时候,因为这个乐器经常被印度西南部的小国空国贵族使用,所以被称为“空侯”,证明了这个乐器来中国的直接方法。 中国乐师把鱼篌稍微改良一下,制成瑟一样的小型弦乐器,暂时流行起来。 它与前汉时已经从钟、矶等中国以前传来的乐器齐名,东汉的中国乐师专门创作了《箩筐925》的曲子。 从篌到隋唐,一直是燕乐调常用的弦乐器。

传到中原的弹簧管乐器多种多样。 觱篥( )有“必栗”“篥”等。 别名,唐中期以后被固定为“簪子”。 这是竖笛乐器,也叫竖笛。 从西亚或印度传入中亚,从汉代传入中国,东汉已被民间普遍采用,隋唐时代更频繁用于隋九部乐、唐十部乐。 据报道,胡笏、篥一样没有洞,有大小之分,是张榎从西域带回来的。 东汉有《胡笳调》、《胡笳录》各卷,专门编辑胡笳曲。 最有名的是蔡文姬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至今。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有名的学者蔡邕的女儿,是读诗书的才女。 在战争中不幸流浪,与匈奴的左贤王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胡笳十八拍》(郭沫若说,十八拍是胡语十八首的意思)描写了蔡文姬在胡地的生活,和曹操派人去汉地赎回蔡文姬时,她和儿子出生死亡的场景。 唐代诗人李贽有诗云:“蔡女昔作胡笳之声,一弹十有八拍,胡人泪湿草,汉折肠归客。” 这里的董大是唐代有名的音乐家董庭兰。 有时吹鞭子,形状像笳。 原来是匈奴、楼烦牧马号,长期以来一直是军乐的第一乐器。 吹鞭子的是胡笏,胡角也叫“横吹”,是来自西域的乐器,和鼓一起构成另一种军乐,是横吹乐的主乐器,其强烈的声音被认为有震惊敌军的作用。 西汉音乐家李延年等人根据胡角原曲改编了音乐《鼓角横吹》。 隋唐时代的高昌乐,胡角变成了牛角形的铜角,但宋代用皮革、竹木制作,民间逐渐发展成鼓乐中的大喇叭,也被称为号角。 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横笛。

三、飞天和胡姬

飞天是音乐女神,而生活在汉唐时代的音乐女神是卖酒的胡姬。 这个时期西域音乐可以大规模地传播到中原,与包括胡姬在内的西方乐人的大量入华密是必不可少的。

北魏以后的文献中有大量记述西域乐人来到中原,以“以好的歌舞面对道路”的昭武九姓粟特人最多。 唐代粟特乐人仅在段安节(著名诗人温庭筠的女婿)的《乐府杂录》中就有十几人,其中许多人受到唐代诗人的称赞。 粟特艺人大多技艺精湛,幸好在市里竞技。 胡姬当卖酒,伴随着适当的歌舞表演,也是长安等大城市的风景。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中有这样一句话:“落花流水,笑于胡姬酒店。” 不是独唐代,汉代有这样的胡姬,汉代诗人辛延年《羽林郎》的诗是“依靠将军之势,嘲笑酒家胡。 胡姬年十五,春日一个人化为灰烬。 下摆长带子,长袖合欢的内衣。 头上的蓝田玉,耳朵后面的大秦珠。 两个女人的头发怎么文静,没有一世的优点。 一张女人的头发五百万,两张女人的头发几千万多。 不情愿金吾子,姹婷过了我的庐山。 银鞍何熈耀,翠盖空犹豫不决。 求清酒,绳子上提玉壶。 ”。 这位胡公主全身打扮都是来自西域的宝贝。 之后,胡姬成为宋代周邦彦“迎春乐”一词的云一样的文化形象。 “解开春装,酒城南陌。 频繁喝醉,胡姬方面。 》明代李攀龙《送卢生还吴》诗云:“辗转笑不走我,春花落胡姬楼。 ”。 汉唐以后这些诗词对文化形象的传承很多,不一定是事实的记录。

胡人乐器的传入,自然导致了“胡乐”的流行。 从东汉观灭到隋朝建立,北方政权更迭频率较高,少数民族内迁,汉族移居南方,宫廷雅乐也随着乐工的灭亡、器法的消失、典章的丧失而死亡。 雅乐散逸,北方统治者有少数民族血统,再加上胡乐的影响越来越普遍,渗透到宫廷音乐中。 唐初的“十部乐”统称燕(宴)乐或俗乐,包括对雅乐的所有乐舞百戏,是礼仪性、艺术性、娱乐性兼备的音乐,歌舞音乐是其中最重要的。 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等都是胡乐。 之后,胡乐与中原固有音乐融合,彼此的区别逐渐消失,玄宗时代取消了十部乐的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坐部伎”和“立部伎俩”两种,表明胡族音乐融入了华乐。 玄宗时代设置的“梨园”、教坊、所教俗乐歌舞多有西域背景。 即使是作为政治象征的雅乐,胡乐成分也渗透到唐代。 所谓“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荣的伎俩”,朝廷的音乐官员只能“斟酌南北,考古音,做大唐雅乐”。 《旧唐书舆服志》自开元以来,一直刊登到《太常乐尚胡曲》。 可见在唐代雅乐和俗乐都受到了胡乐的普遍影响。

四、杨贵妃和胡旋舞

古代宫廷美女唱歌跳得很好,汉代赵飞燕就是这样,唐代杨贵妃更是舞神级。 曹官野史多喜报道了名人绯闻轶事。 大唐天宝盛世,最有名的女性不是杨贵妃。 最有名的男性是控制三镇、拥有15万士兵的安禄山。 于是,关于杨贵妃和安禄山的绯闻也顺利地进行了。 据说连《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着作,安禄山都经常去杨贵妃宫,外面的人都在议论。

庐山和杨贵妃有什么关系? 据我推测,安禄山和杨玉环最有可能在胡转舞上结缘! 杨玉环惠及玄宗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双方有共同的音乐舞蹈兴趣。 他们合作的歌舞剧被称为“霓虹灯羽衣舞”。 这首曲子是河西节制使杨敬述献的《婆罗门曲》,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 “开元天子万事足矣,只能促进当时的情景。 三乡陌上看到仙山,做了霓虹羽衣曲。 ”。 这首曲子原本是唐玄宗在注意仙山(道家“羽衣”大致与之相关)的基础上创作的。 最初大概是一首曲子,吸收了丝绸之路东传的《巴拉蒙曲》而改编。 所谓“巴拉蒙曲”,可能是中亚地区的舞曲,也就是霓虹灯的羽衣曲在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杨贵妃是霓虹灯羽衣歌舞的主演。 舞蹈的最后,杨贵妃登场,以急速旋转的优美舞姿,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唐代盛行的中亚舞蹈是什么? 最有名的是胡旋舞! 有一首诗叫白居易《胡旋女》。 “胡旋女,胡旋女。 心回应弦,手回应太鼓。 弦忽地举起两袖,回到雪中翩翩起舞。 左转不知疲倦,千匝万匝永无止境。 人类无与伦比,对着车轮旋风很慢。 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 ”白居易说胡转舞来自西域,中原也早就有人会了。 “胡旋女,离开康居,白白来到东方万里多。 中原有胡旋者,优秀的斗争能力不及尔。 想换成天宝季年,臣下全员画圈。 有中太真外禄山,两个人最会胡旋。 梨园里把书当妃子,在金鸡的残疾下作为孩子抚养。 禄山胡在你眼里迷惑,兵过黄河毫无疑问。 贵妃胡旋迷惑你的心,死亡抛弃马屿念更深。 从地轴在天空盘旋,50年来,受不了。 胡旋女,莫空舞,数这首歌领悟明主。 ”。 暂且不说白居易诗的政治讽刺喻,看到其中的“里面有太真外禄山,两个人最会胡旋”一词,指出贵妃和禄山都是胡旋舞大师。

庐山本来自西域,根据历史书他是土耳其人,后来他母亲嫁给了粟特胡人安延偃,所以叫安。 他最初在幽州边境担任“互市牙郎”。 是边境线路贸易的掮客。 根据《旧唐书》卷二百《安禄山传》,安禄山晚年,身体肥胖,肚子垂膝,重量三百三十斤,走路不太方便,但胡旋舞跳得好,他在玄宗面前做胡旋舞,“像疾风一样”。

为什么安禄山会变成胡旋舞呢? 因为胡旋舞本来就是来自他的家乡西域。 粟特人的城邦,如康国、安国、石国的商人们,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行进,大量移居中国境内。 庐山家就是其中之一。 盛唐边塞诗人岒参吟诗。 “美人舞像莲花一样旋转,应该没有眼光……这首曲子是胡人传入汉中,诸客惊讶地叹了口气……突然发出塞满的声音,白草胡沙寒飒。 翻身如神,前见面后又回到新的。 始知诸曲无法比较,采莲落梅徒倾听。 世人只有学跳舞,身影怎么能这么好? ”。 中原地区的歌舞好像不能和胡旋舞姿相比啊(“始知诸曲不能比”)。 杨贵妃如果要学习的话,一定要学习这样高级的歌舞。

史籍中没有杨贵妃善胡旋舞的记述,陈寅恪《元白诗笺原稿》认为“这种舞深受唐代宫中和贵戚的喜爱”,因此推测“太真善歌舞,但胡旋舞回到当时,也真的比这种舞长,自己也有可能”。 乐天的话可能不仅仅是诗歌的想象”。 陈寅恪也认为杨贵妃擅长胡旋舞。 寅恪的这个估计是有道理的。 白居易是唐代人,他的记载比《旧唐书》的成书时间早一百年。 他说贵妃擅长胡旋舞,其可信度比《旧唐书》更不擅长安禄山跳这种舞。

杨贵妃必须推测太鼓腹的安禄山一定很有趣,但杨贵妃一定对胡旋舞高手安禄山的舞台表演感兴趣。 美女对歌舞优秀的男人感兴趣,有旁证。 据《旧唐书外戚传》记载,中宗安乐公主驴马武崇训有个堂兄叫武延秀,他说:“久在蕃中,解突厥语,主第一好,延秀唱突厥歌,胡旋舞,姿态媚,主非常高兴。” 之后,武崇训被杀后,安乐公主亲自要求和武延秀结婚。

庐山亲自在唐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同时受到玄宗的高度评价。 因此,与唐玄宗一起编织霓虹灯羽衣舞的杨贵妃,从安禄山学习胡旋舞是很自然的事情。 唐代丝绸之路加入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其中胡旋舞的演员大多是女演员。 与此相对,胡腾舞的男演员很多。 关于柘枝舞,原来是女子独舞,后来变成了女子双人舞。 如前引文所述,美男武延秀在突厥中生活了很长时间,演胡旋舞也很好,引起了安乐公主的向往。 这样,庐山的亲生父亲土耳其人、养父粟特人,难怪为女性演胡旋舞演得很好。 男性指导女性跳舞,特别是在快速旋转的动作时,肢体的接触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有“和贵妃对食、通宵,相当丑陋的声音在外面出现”这样真正的真伪流言蜚语。 “渔阳龃鼓来了,打破了霓虹灯的羽衣曲。 》杨、安在丝绸之路的“胡旋舞”上结缘,但不能像白诗那样把扰乱的责任推给“胡旋舞”。 重要的是,唐明皇沉浸在歌舞中升平,使朝政荒废,但胡旋舞大师安禄山从未停止夺取权力的脚步。 突然的安史之乱,给陶醉于歌舞乐趣的唐王朝增添了活力。 玄仓逃过蜀国,贵妃丧了马岭坡。 这个爱情故事以悲剧结束,霓虹灯羽衣曲的跳玉光辉,胡旋舞翩翩的游龙舞姿也消失了。 今天,我们只能追忆文人墨客吟啊,盛唐气象的恢复宏观,挖掘宫廷轶事的隐微。 (《文明的边疆》中信出版( 300788,是股票吧)从集团年12月版开始)


书名:《文明边疆:从太古到近世》

作者:张国刚

类别:历史-丝绸之路

定价: 69.00元

上市时间:年10月

装订:装订

开本: 16开,155×230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书号: isbn 978-7-5217-2118-8

图书cip数据

图书目录( CIP )数据

文明的边疆:远古到近世/张国刚着.--北京:

中信出版社. 12

isbn 978-7-5217-2118-8

ⅰ.①文…ⅱ.①张…ⅲ.①丝绸之路-文化史

Ⅳ. ①k203

中国版图书馆cip数据核定字()第151190号

编辑推荐

1 .本书作者张国刚是著名的历史学教授,多次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王步高通知教育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作品刊登在各年度排行榜上,年“中国良书奖”,中宣部主题出版要点出版物,中央和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阅读活动推荐,2019年“中国版协30本良书”,2019年“中国良书奖”月度排行榜,“光明书榜”年度良书,,

2 .本书是丝路文明的新解,通过丝路2000年浩荡的历史,重新解读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时代意义。 书中提出的重要观点是“人类对共同财富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丝路文明交流千年持续的动力”。 “政治外交、经济和财政诉求、科学技术交流、宗教传达热情是丝绸之路动力的四个维度。 ”。 为构建“一带一路”提供了历史依据和经验启发,为世界人民理解“一带一路”的人文历史基础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3 .全书时间线清晰,史实丰富,对故事感兴趣。 四大线路主题涵盖了20个文明故事,包括历史上的线路、跳蚤空之旅、众神入华、经贸往来、海上线路、科技冲突、中西区别、线路上的流行风尚等。

4. 20组HD彩插集线路沿国家收藏展品,通过镜头俯瞰千年线路,独创扩大线路文明的艺术审美。 插图作者是《人民日报》两次评价的390w粉丝文博摄影师的动脉影,他周游了世界200多个博物馆,近距离捕捉了线路文明。

副本概要

从远古到18世纪,特别是规模巨大的文明交流是在相互考虑,横跨亚欧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 丝绸之路的开拓始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吸引,它之所以持续一千年,是因为对人类共有财富的渴望和对美丽文明的向往。

“文明边疆:从太古到近世”是丝路文明的新解。 书中从大范围、长时间段、历史纵深的角度考察了欧亚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将这三千年的历史分为四大篇章:从历史上的丝路切割空,古代东方和西方首次相遇。 汉唐时期诸神进入中国,四大文明系统在西域边疆汇合,开始形成多元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 宋明之际,香药东来,瓷器西去,华夏物产经由海上线路到达中亚,远至欧洲。 直到晚明盛清,传教士从东方来,揭开了中国和欧洲从外邦人到东西方讨论的文明互鉴的序幕。 这样丝绸之路就与亚非欧洲的三大洲,即近代以前的文明世界紧密相连。

作者的介绍

张国刚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曾被选为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任教授计划。 1989—1998年担任联邦德国洪堡学者,随后担任汉堡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和特里斯大学教授,2003—2004年担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 历任教育部历史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

张国刚教授着有数十部著作,多次获得优秀著作一等奖、优秀教育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他的代表作品《资治通鉴与国家兴亡》《胡天汉月映西洋:线路沧桑三千年》先后获得“中国好书奖”( )、“第十五届文津图书奖”( )、“清华大学第三届王步高通知教育奖”( )。 他发表的《中西文化关系史》、《资治通鉴导则》等课程被选为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和清华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有《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2019 )《资治通鉴启示》( 2019 )《治术:周秦唐经世之路》()等多部畅销书作品。

目录

引言以前传入丝绸之路的动力机构

part 1跳蚤空之旅——从文明的边疆向西眺望罗马

01人类童年与文明的边疆

02古代神话的东西

03希腊化时代:历史上的丝绸之路

04跳蚤空的动作张槈用于西域

05东汉与罗马:丝绸之路帝国展望

part 2诸神进入中国——汉唐时代,西行求法与东来取经

01从西域神僧到中土大唐

02敦煌从飞翔到杨贵妃的胡旋舞

03唐代基督教:景教与《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

04二手线路上的粟特商人

05二手丝路的《西游记》

part 3季风南海——陆上线路衰退与海上线路兴起

01天方船舶:宋元南海“香瓷之路”

02《马可波罗游记》:从契丹的发现到世界的发现

03三宝宦官郑和与航海王子亨利

04晚明盛清的中欧贸易结构(上)

05晚明盛清的中欧贸易结构(下)

想象part 4外邦人——中欧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01《利马洞规则》及其意义

02传教士眼中的中国政治

03欧罗巴的“中国趣味”与紫禁城的“西洋风格”

04礼仪之争:英国戛纳使团访华

518世纪下半叶中国形象的逆转

终篇历史视野与现实关怀

标题:“安禄山为什么会跳胡旋舞?——从敦煌飞天到杨贵妃”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0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