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038字,读完约18分钟
精彩的文摘:
全球化是指货物、服务、人口、资金、技术、思想等各种因素和产品跨国(地区)流动的动态过程。 人类有文明史以来,存在不同程度的跨国人口流动和经贸交流。 地中海自古以来就成为非欧洲的贸易摇篮,中国在汉代开辟了中国和西域的丝绸之路。 从欧洲文艺复兴到地理大发现,从蒸汽革命、电气革命、电子革命到网络革命的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经济全球化总是迅速发展。
二战以来,和平、稳定和迅速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政治、经济、技术、人口、教育等迅速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资本流动有力地推动了全球产业的进一步细分, 战后,世界制造业中心明显经历了美国、德国和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内地的依次转移。 随着全球化的高速发展,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和演化也越来越复杂,各经济体的贸易竞争力表现为越来越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相对位置和利益份额,国际贸易布局已经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地理关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困难的恢复期。 货币流动性宽松的政策无法重整经济动力,反而加剧了贫富分化的差距。 全球化的好处催化了不同阶层的分化和固化、民族主义、人民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全球化的迅速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最终带来了人们对全球化和利益的深刻反思。
全球化的进展与全球化4.0
经济全球化由来已久,自15世纪地理发现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纵观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全球化一般根据技术突破及其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特征,迅速形成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大力量和相应的中心费用市场,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
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从19世纪开始,经济全球化拉开了快速发展的步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大幅迅速发展。 1929年大萧条后,各国提高了关税,抑制了世界贸易的迅速发展势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中断进入谷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环境大幅度改善,和平稳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各国政策的优先,政策价格大幅度下降。 战后,一系列技术进步和军事技术民间促进了生产和贸易效率的大幅度提高,特别是网络新闻革命出现后,世界经济的分化更加精细,更多的新兴经济体加速融入世界经济价值链,资源型国家、生产加工型国家、贸易 国际分工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贸易强度,进一步扩大了贸易的内涵。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断了经济全球化的高歌势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的过剩费用模式难以持续下去,世界经济从此前的“大缓和”转变为“新平凡”,国际贸易的增长率比世界经济的增长率低得多。
根据1880人的历史,亚当·史密斯对全球化下世界格局最终会达到“势均力敌”的态势的评价极为有远见。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人口结构的一些变化隐含地改变着当今的世界结构。 将来每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技术、人口方面都很难占据绝对的主动权。
从微观上看,经济学家约翰邓宁( 1974 )提供了研究跨国公司的分解框架:一是技术的全部权利二是地理位置,如果贸易壁垒太高,地理位置将是跨国公司决定是否在海外设立工厂时的 三是内在化,为了占领受保护的市场,最好的方法是在这个国家生产,而不是出口到这个国家。 跨国公司以更低的价格生产产品,技术转移,调动不同地方短缺的资源,可以提高生产模式的效率。
微观行为决定了宏观表现,具体如下。
一是货物价值链的贸易强度放缓。 贸易强度从2007年的28.1%下降到去年的22.5%。 贸易量增长放缓,1990年至2007年货物贸易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两倍,年货物贸易增长率仅为gdp增长率的1.1倍。
二是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近年来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增长率很快,高于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率。 但是,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年第一季度《全球服务贸易晴雨表》的报告,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冲击了世界经济,全球服务贸易增长减弱。
三是基于劳动力价格的套期保值部分领域开始显着下降。 现在,基于这个比例的意愿只有18%左右。 生产基地的选择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消费市场和基础设施的质量。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2005年的55%下降到去年的43%。
四是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度越来越大。 研发、企业品牌、软件、知识版权收益很多。 总体来说,这个份额从2000年的5.4%上升到了去年的13.1%。 而且价值链更区域化,主要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相对的特征位置。
亚当·史密斯指出,全球化可以提高世界福利,“通过某种方法连接远离世界的各地,满足它们彼此的诉求,全球化可以提高不同地区的幸福指数,促进各地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 亚当·史密斯还在哥伦布和达伽马航行后发生的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欧洲人在美国和亚洲地区对当地人民实施奴役和政治压迫,但依然可以通过“武力特征”成为“自由”,当地人民
但是,亚当·史密斯预见到未来时代美国和亚洲会“越来越强,欧洲会衰退”,达到“势力为敌”的状态,这种状态带来了“对彼此权益的相互尊重”。 史密斯认为国际贸易和“新闻知识的相互交流”将推动这种均衡状态的早日实现。
全球商品和要素流动是英国工业革命扩张的条件,运输价格下降是商品和要素市场流动的前提条件,技术进步是生产和运输价格下降的终极源泉。 人类文明在过去200年发生的四次工业革命,无疑为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大幅度降低了各种价格,从根本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繁荣。
首先是运输价格的下降。 相对于商品价值,运输价格下降后,越来越多的商品有可能成为贸易品。 战前运输价格大幅下降,蒸汽动力、煤炭和钢结构货船价格大幅下降,1840—1895年以煤炭、铁路和铁路建设为代表,催化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 大西洋( 600558,是股票吧)是英国工业革命向美国转移的最重要阻力,运费变高成为19世纪资源丰富劳动力不足的美国经济起飞的重要障碍。 随着航运和铁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运费大幅下降,战争因素带来了新的移民,为美国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空、电信等物流和新闻流的大规模普及和应用加速了全球化的浪潮。 航运方面,从1820年到1860年,运输费的下降缩短了大陆之间的距离。 苏伊士运河大幅缩短了欧亚之间的通航距离,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缩短了南美和欧洲之间的经济距离。 在铁路上,19—20世纪铁路建设的浪潮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空在运输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民航空发展很快。
其次是通信价格的下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更多的商业服务可以贸易,生产外包变得更普遍。 麦肯锡的研究表明,发达经济的服务贸易持续扩大,货物贸易持续收缩,其背后是相对贸易的特征结构性变化。 发达经济具有越来越多的高技能和知识密集型人力资本,加之世界产业链分化越来越精化,通信价格微薄,因此发达经济可以通过出口知识型服务获得相对的特征。 例如,美国在计算机开发、通信、软件服务、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领域具有强大的出口特征。 由于通信技术的低价格普及性的采用,实时通信技术打破了以往的集成化生产模式,通信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公司能够实时掌握全球资源的状态,大幅促进世界的微细化分工,各国成为某细分行业特有的 现在的2/3全球贸易是中间投入品贸易,终端产品贸易只占1/3。
史密斯的预测已经被事实印证了。 我们这一代目睹了历史潮流的高峰循环,欧洲及其后的美国享受了数百年的全球主动权后,平衡了现在日益崛起的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的力量。 在过去的大约一百年里,美国的外交政策基于北大西洋地区(西欧和美国)领导世界经济的前提。 但是,这个北大西洋经济领先的全球化正在走向终结。 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很多地区存在的紧张状态是这种古老秩序逐渐消失的好例证。
在哥伦布和达伽马时代的世界,根据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推算,1500年,全世界(大洋洲除外) 4亿4千万人口的地区分布是,亚洲为65%,非洲为11%,欧洲为20%,美国为4%。 世界(大洋洲除外)经济生产的地区分布状况为,亚洲为65%,非洲为8%,欧洲为24%,美国为3%。 当时的世界贫困,各地区处于乡村状态,强大的农业帝国位于东南亚。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兴起的商业往来使欧洲立足亚洲,使欧洲人征服了美洲大陆,真正创造欧洲时代的主要因素是蒸汽机的发明、工业钢铁的生产、科学种田以及纺织机械化带来的英国工业革命。 到1900年,世界政治和世界经济都受到欧洲的很大控制。 亚洲依然是世界人口中心,但不再是世界经济中心。
1900年,全世界约16亿人口的地区分布状况是,亚洲为56%,欧洲为27%,非洲为7%,美国为9%。 根据麦迪逊的推测,世界经济产出地区的分布状况为:亚洲28%、欧洲47%、非洲3%、美国20%。 其中,美国的生产大部分来自美国经济,亚洲的经济占有率显着下降,欧洲的经济占有率迅速上升。 关注西欧、美国、加拿大(北大西洋经济),1900年这三个经济生产之和占世界生产总值的51%,这个数字备受关注。 很明显,亚洲领导世界经济的方向因产业革命的爆发而完全转变了。 到1900年,世界牢牢掌握在北大西洋经济强国手中。 特别是英国,处于权力的顶峰,因此,那个时代也经常被称为“大不列颠和平”。 但是,这样的世界和平并不像欧洲人自己预想的那样普遍存在。 因为欧洲人在非洲和亚洲发动战争,掠夺土地,抑制当地人为了抵抗欧洲人的统治而发生的暴力叛乱(欧洲人被称为“恐怖主义”)。
全球化的结束? 』
定价: 88.00元
书号: 9787521724387
作者:宗良,冯兴科
出版社:中信出版( 300788,是股票吧)集团
出版时间:年11月
副本摘要:
这是一部聚焦经济全球化和中国金融开放的作品。
几百年来,世界经济虽然前进也曲折,但全球化仍在前进,在经济、金融稳定、快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意义。 2019年末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加剧了一些“逆全球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了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动力( 310328 )。 面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局,中国该怎么办?
这本书重点分析全球化的历史和基本特征,深入分析全球化的未来方向,探讨中国在新型金融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和中国金融全球化的愿景和路径,并探讨新型金融全球化的未来道路和“一带一路”
全书复印件包括“一带一路”投资融资体系与国际合作、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重构、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中国银行( 601988,股票吧)业全球经营战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中国金融市场
全球化的未来是关系到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重大课题,我们如何解读这个课题? 中国如何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这本书给人一个有远见的答案。
作者介绍:
宗良
博士,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金砖国家智库高级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议程委员会委员。 我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福特班)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中央宣传部高级智囊团专家团的成员作为重要专家团的成员访问过两次欧洲交流。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术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持重大课题20馀项,发表论文200馀篇。 著《人民币国际化理论与前景》《危机后全球金融变革》《跨国银行风险管理》等多部著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议专家、跨境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金融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博士会副会长。 兼任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
冯兴科
金砖国家智囊团主任、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一带一路”国际智囊峰会、“一带一路”国际金融论坛、金砖国家经济智囊论坛的发起人和创始人。 曾任清华大学中国和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先后主持了清华大学“‘一带一路’跨国金融合作研究”“金砖国家年度快速发展战术研究”的课题。 年,他策划了组织“中美智囊团交流”系列活动,访问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海外外交事务委员会。 《光明日报》理论版及相关学术杂志、中央媒体发表过多篇论文和专栏复印件。 计划出版《世界金融新秩序》。
编辑建议:
1 .阐述专业、深入、全面全球化、逆全球化的角力,探讨中国经济、金融快速发展的前景和对策
专家学者深入分析全球化进程和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疾病结合“一带一路”的建议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秩序分明,态度稳步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特点和劣势,阅读后对大局有全面的认知
2 .世界金融论坛出品,后期宣传
12月初在武汉召开高级别世界金融论坛年会,参加代表是学术界、商界、政界的高级人士,在会议上展示和分发样品书。
名人推荐: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新冠肺炎疫情一方面加剧了某种“逆全球化”的动向,另一方面促进了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动向、“全球化的结束”? ”的选择,现在对这个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很有意义。
金中夏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
全球化4.0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这个新时代的重要体现,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新的全球化呼吁中国金融全球化,另一方面需要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构建更有远见的国际合作理念,着眼于国内经济的优质迅速发展,同时着眼于国际生产能力合作,引领全球化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求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纳入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新兴经济货币,在互利共赢中推进全球化,继续迅速发展。
王忠民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理事会前副理事长、世界金融论坛副主席
年,立足于秩序和规则、开放与合作的全球化似乎到达了悬崖边:恶性蔓延的新冠疫会导致各国经济重建、世界产业链、供应链重建吗? 掌握货币金融霸权的美国实施无限制的赤字财政和货币释放量会导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吗? 面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局,中国该怎么办? “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国际化、数字经济改革创新等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能否保持和升华? 全球化的结束? 》使用历史法则和经济法则的关键,为人们打上问号。
李礼辉中国银行前副总裁、行长
推荐序列vii
目录:
第一章
全球化的进展与全球化4.0
全球化的进展与全球化4.0 002
全球化理论综述013
逆全球化现象的崛起017
新经济金融全球化的特点023
中国在新全球化中的作用026
中国故事与经济学理论创新033
第二章
“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1.0—2.0 :从理念到行动044
“一带一路”:顺应时势的“全球通”054
“一带一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062
“一带一路”与全球化4.0 070
第三章
“一带一路”投资融资体系与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的金融诉求分析082
“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的金融机构和体系104
推进“一带一路”金融创新与国际金融合作108
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的良性交流114
第四章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重构
美国联邦存款利率变动意图、路径、前景研究判定128
美联储利率政策调整背景下新兴市场金融动荡140
新兴市场金融不安的产生原因及逻辑机制152
新兴市场金融风险识别框架与方案分解163
国际贸易金融新秩序的重构175
第五章
经济金融在新冠肺炎流行中的全球化
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186
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进入负利率时代203
全球化会因为新冠肺炎的流行而结束吗? 214
后冠肺炎流行时代的全球化之路221
新冠肺炎疫情下中国经济优质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228
全球资产配置中人民币资产的现状与前景235
全球资产配置战略分析246
第六章
中国银行领域的全球经营战略
中国银领域国外快速发展的第一进展256
与国际先进业者的比较266
中国银领域以外快速发展的战术选择271
中国银行领域国外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282
加快形成中国银行领域对外开放的新结构287
第七章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开放的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快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298
金融市场开放的中国经验311
新全球化中的金融开放322
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机遇与挑战327
第八章
人民币走向第一国际货币
货币国际化的历史发展与理论语境338
国际存款货币多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债券的快速发展前景341
人民币向重要国际货币的进展与前景355
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提高人民币地位364
人民币走向重要国际货币的构想与对策378
第九章
外汇储备管理与运用:从储备过剩到“埋藏于人民”
外汇储备管理与运用相关文献综述388
日本“向民藏汇”的经验与借鉴394
德国“汇给人民”的经验与借鉴402
新加坡“对民藏汇”的经验与借鉴407
台湾“向民藏汇”的经验与借鉴412
“汇给民”国际经验总结与启示415
提高外汇储备运用效率的战略与政策选择421
全球黄金储备的变动特征及独特作用434
第十章
金融全球化的新动力。
金融技术的全球应用440
数字贸易的高速发展448
数字货币的崛起457
绿色金融的迅速发展与国际合作465
全球支付系统变革前景474
第十一章
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国际金融中心演化的历史和基本特征483
伦敦国际金融中心495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497
法兰克福国际金融中心500
东京国际金融中心503
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506
参照文献513
后述525
标题:“这些大事情,哪一件会是全球化的终结者?”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20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