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9字,读完约4分钟
我没怎么吃饭。 (资料片)
▲王可忠老人讲述了当年的艰苦日子。
■口述者:
王可忠,男,1934年镇泊村子
于仁,男,1945年住在镇金鸡山后村
刘玉官,男,党员,曾任公社干部,1926年留宿镇蒲湾村
■采访者:
井东民唐燕飞
■整理人:
本报记者高洪超■小资料
三年自然灾害
1959—1961年发生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大灾害之一。 但是,有人认为这个提法不正确,应该称为“三年大饥荒”。 由于饥饿,越来越多的因素是人为引起的。 是“自然灾害”还是“饥荒”,威海泊住在镇上的几个老人的回忆也许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酒糟的肚子要用说明购买
没吃的东西,该烤的东西没烧的东西”表示了当时的生存状况。
那时王可忠夫妇要养活老人和三个孩子。 生产队给每个工人配粮食,换算成一年,王室六口人每月只有十几斤粮食。 于是,草根、酒糟、花生苗、红薯蔓、玉米芯、纸浆进入嘴里。 王可忠的同伴认为,酒糟、纸浆、玉米芯这样的“食物”如果不向大队说明,就没有资格在大集合中购买。 否则,即使有钱,也没有人敢卖给你。 那时纸浆是1斤2分,吃法是和海菜一起进锅,煮沸吃。
骗不了胃还骗不了肠子。 小王的女儿当时三岁,吃纸浆消化不了,几天不能拉屎,大人只好抠点屎。
营养不良,王可忠的母亲得了水肿病,得了这种病的村民很多,为此很多人病死了。
男人一天足够换一斤玉米芯
将近50年过去了,于福仁对饥饿的印象依然深刻,叙述中充满了后怕。
于仁补充说,通过说明购买玉米棒芯,数量受到限制,购买过多而被没收,防止了“投机交易”。 于仁有急于买玉米棒芯的经验: 1961年农历2月2日,天下小雨,父亲饿得走不动了。 妈妈让16岁的他赶着桥头去买玉米棒芯,那天的价格是每斤一角8分,他花10.8元买了60斤。 幸好他回来得早,买玉米棒芯的村民们被大院抓住了,税务师要求他们再开一次警,说明“不是投机交易”。
10.8元在1960年代是很多钱,这是母亲血汗钱。 妈妈白天下田挣工作点,晚上为生产队刺绣。 父亲生病在生产队工作,一天拿10美分,大约1角8美分。 成年男性一天的报酬只能买一斤玉米棒芯。
老人说:饥荒有很多人为因素
于福仁认为大饥荒是人为的。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7月“大跃进”开始,“以钢为纲”,在金鸡山后村建设小型熔炉,青壮年的劳动力砖,搬运铁矿石。 不久,村子里开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农业生产集体工作,学校集体吃饭住宿。 用成年男性的劳动力精炼钢铁,田地都由学生和女性处理,而且“上山一条线,坐在地上很宽敞,刚起床就拔草,还按铃吃饭”。 工作热情不好。
不久,当地流行了“卫星田、小麦亩产超过万斤”的口号。 泊公社有“红专学校”,1958年元旦,上小学的于福仁和同学向红专学校学习卫星田的经验,一亩卫星田种600斤麦种,一粒麦种结一个麦穗,一粒40粒,这样一粒麦种40 会议后,学校领导带领大家参观了卫星田。 于仁看见地里的麦苗青葱,第二年4月他又去开会了,发现麦苗不见了,就偷偷听说。 麦苗死后全拔了。
刘玉官说,1958年“浮夸风”非常盛行,说大话的人很有光彩,小麦亩产多,举红旗,少则送白旗,所以只有“一级熊一级”。 刘玉官补充说,其实1958年秋天红薯大丰收,大量的红薯被埋在地下室里,腐烂了,1959年春天粮食不足了。
但是王可忠的妻子认为大饥荒也和天气有关。 她记得1959年夏天秋天发生干旱,红薯长得很小,粮食减产了。
标题:【要闻】我所经历的三年自然灾害
地址:http://www.jcpa.cn/blgxw/19205.html